内容 | <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h5><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07060bb531-222.jpg"><br></h5><h5>本期要点</h5></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政策要闻方面</strong>,国务院常务会决定针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较快上涨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财政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抓紧构建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13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要求加快健全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以及信贷担保等为重要内容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评估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p><p><br></p><p><strong>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strong>,5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CPI环比下降,同比上涨。PPI环比同比均上涨。金融市场方面,广义货币增长8.3%,狭义货币增长6.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连续保持较高增速。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结构相对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截至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p><p><br></p><p><strong>农产品方面</strong>,政策性稻谷投放使市场承压,下游需求疲弱,企业原粮库存高企,预计稻米价格将重归弱势。北方主产区冬小麦丰收在即, 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暂停,收购主体入市积极,新麦行情看涨。新季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预增,新麦上市压制玉米价格,进口及替代品充足,预计市场仍将以稳中震荡为主。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减少,国产大豆库存偏低,供给相对紧张,预计后期大豆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新季棉花实播面积或有所下降,国内外纺织品需求继续增长,保供稳价措施密集出台,预计国内棉花价格或将稳中有涨。全国糖厂收榨,市场供应充足,夏季消费旺季来临,终端采购加快,在国际高糖价带动下预计国内糖价维持弱势震荡格局。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超大猪踩踏出栏,屠宰企业开工率回升,猪肉供应充足,下游餐饮消费快速恢复,预计猪价或将在反弹后呈现弱势震荡走势。 </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一、政策要闻</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strong>。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较快上涨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会议指出,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考虑到今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当前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时期,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议决定,在加强农资市场调节、引导企业增加国内市场供给的同时,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根据主要粮食作物农资等价格上涨情况,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以稳定农民收入。</p><p><br></p><p><strong>(二)财政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strong>。6月17日下午,财政部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回顾总结了八年来的财政脱贫攻坚工作,对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会议要求,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机制和举措,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紧构建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财政支持全面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以扎实的行动和务实的作风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p><p><br></p><p><strong>(三)两部门公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重点产业和领域。</strong>5月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明确了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等13个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以及创新投入方式、打造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的具体措施。指引指出,要加快健全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以及信贷担保等为重要内容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供应链金融,不断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p><p><br></p><p><strong>(四)两部门推出评估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strong>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6月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评估办法明确了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和运用等具体内容,强调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等的支持,进一步强化了考核评估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体现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新要求。评估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包括贷款总量、贷款结构、贷款比重、金融服务和资产质量五类,定性指标包括政策实施、制度建设、金融创新、金融环境、外部评价五类,另设加分项、扣分项。评估办法自2021年7月4日起施行。</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section><section><p><strong>1.5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strong>受上年同期基数升高的影响,5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环比增速基本稳定。同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市场活力逐步提升,发展预期向好,内生动力加强。数据显示,5月,<strong>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strong>同比增长8.8%,前值9.8%。<strong>固定资产投资累计</strong>同比增长15.4%,前值19.9%。<strong>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trong>同比增长12.4%,前值17.7%。<strong>货物进出口总额</strong>同比增长26.9%,前值26.6%,月度进出口连续一年保持正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8.1%;进口同比增长39.5%。</p><p><br></p><p><strong>2.CPI环比下降,同比上涨。</strong>5月,各地区地区各部门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各项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strong>从环比看,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strong>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7%。食品中,猪肉(11.0%)、鲜菜(5.6%)和鲜果(2.7%)等价格下降;淡水鱼(9.9%)、鸡蛋(3.3%)等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0.2%。<strong>从同比看,CPI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strong>。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3%。食品中,猪肉(23.8%)价格下降,淡水鱼(33.7%)、鸡蛋(17.6%)、食用植物油(9.2%)等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1.6%。</p><p><br></p><p><strong>3.PPI环比同比均上涨</strong>。5月,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需求稳定恢复,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strong>从环比看</strong>, P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strong>从同比看</strong>,PPI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主要行业价格涨幅均有所扩大。</p><p><br></p><p><strong>(二) 金融市场。</strong></p><p><strong>1.货币金融情况。货币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保持稳固。</strong>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55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7个百分点。当月净回笼现金1626亿元。<strong>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连续保持较高增速。</strong>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7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208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7.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15个月保持在11%以上的较高增速。<strong>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结构相对稳定。</strong>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万亿元,在去年应对疫情期间的高基数基础上多增143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增3127亿元,略超市场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较强支撑。</p><p><br></p><p><strong>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strong>,5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9%,较上月上行8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7%,较上月上行11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65%,较上月下行1BP。<strong>债券市场利率方面</strong>,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41%,较上月上行4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06%,较上月下行10BP。<strong>信贷市场利率方面,</strong>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strong>民间借贷利率方面</strong>,5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37%,较上月上行89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57%,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1.88%,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4.88%。</p><p><br></p><p><strong>3. 小贷行业情况。</strong>截至202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比上季度减少277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一季度减少212亿元。</p><p><br></p><section><section><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kJBITyeU_Efrc.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rvM3YaPZ_cYqm.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t6cOrtfU_UeAB.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OOsH4vMh_GnRN.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w24WIu3e_rcqa.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cfdLXqzn_DGNF.p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1. 政策性稻谷投放使市场承压,下游需求疲弱,企业原粮库存高企,预计稻米价格将重归弱势。</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江南大部、华南西北部早稻处于分蘖至拔节期,华南大部处于拔节至孕穗期、局部已抽穗,海南处于抽穗至乳熟期、部分已收获。江南大部、华南及贵州等地多强降雨过程,田间适温高湿,水稻稻瘟病等喜湿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高。东北地区一季稻处于育秧至移栽返青期,江淮、江汉一季稻处于播种育秧阶段、部分处于移栽期,西南地区大部处于三叶至移栽返青期,部分处于分蘖期。2021年国家继续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释放了中央确保口粮安全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农户种粮信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份预计,2021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20万公顷,同比增加12.4万公顷,增幅为0.41%;单位面积产量7.119吨/公顷,同比增加0.075吨/公顷,增幅1.06%;产量2.15亿吨,同比增加313.5万吨,增幅1.48%。</p><p><br></p><p><strong>病虫害方面</strong>,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测,2021年早稻病虫害将总体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46亿亩次,轻于上年。其中,稻飞虱在华南西部、西南南部偏重发生,长江以南其他稻区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和江南稻区中等发生;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偏重发生;纹枯病在桂东高产稻区大发生,华南大部、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偏重发生;稻瘟病在丘陵山区、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局部偏重发生。草地贪夜蛾5月下旬至6月下旬进入北扩高峰期,江淮、黄淮、西北地区将陆续见虫,发生期接近或略早于上年;预计国内发生面积为1000万亩,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可达偏重发生,江南、长江中下游可达中等发生,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偏轻发生。</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2021/22年度国家将继续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部分不宜食用稻谷进入饲料消费领域,饲用年度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6月份预计,2021/22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484万吨,比上年减少98万吨,减幅0.48%。其中,食用消费为158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减幅0.32%;饲料消费及损耗为28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增幅9.62%,工业消费17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00万吨,减幅15%。综上,预计2021/22年度全国稻谷结余111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61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5月,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继续承压下行。湖南普通中晚籼稻主流报价2720~2740元/吨,月环比下降60元/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720~276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780~2800元/吨,环比下降40元/吨。一方面,市场供需仍偏宽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策性库存逐步转化为企业商业库存,企业原粮库存仍处高位,但下游消费需求仍偏弱,加工企业粮源消化缓慢,市场采购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东南亚部分国家大米价格下跌,对国内大米存在价格优势,阶段性替代增加。短期来看,稻价或将随时迎来企稳反弹。<strong>粳稻方面</strong>,黑龙江圆粒粳稻主流报价2550~2650元/吨,月环比持平;长粒粳稻主流报价2650~2850元/吨,月环比下降100元/吨。黑龙江部分持粮主体仍有长粒粳稻未出售,后市仍存在销售压力。主要在于终端需求不旺,且气温逐渐升高,加之大米水分偏高不宜储存,运输、经营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对东北大米的采购意愿下降。此外,市场重心将逐渐转移至国家政策性粳稻拍卖,农户插秧工作已在6月初结束,未来还将有部分稻谷入市销售,但存放条件下降,多以长粒粳稻为主,预计价格继续走低。</p><p><br></p><p><strong>2.北方主产区冬小麦丰收在即, 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暂停,收购主体入市积极,新麦行情看涨。</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北方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良好,利于冬小麦充分灌浆,仅部分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导致小麦出现不同程度倒伏。5月下旬,西北地区大部冬小麦处于开花至灌浆乳熟期;华北、黄淮大部处于灌浆乳熟至成熟期,江淮、江汉及河南南部处于乳熟至成熟收获期,西南地区基本收获完毕。5月下旬以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由南向北梯次进入集中收获期,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麦收相继开镰。截至5月31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4441万亩。据各省气象局报告,湖北省小麦过8成,安徽小麦收获过2成,江苏小麦收获近1成,陕西夏收进度近2成,河南小麦夏收近1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6.5万公顷,同比增加28.5万公顷,增幅1.2%;单位面积产量为5.764吨/公顷,同比增加0.022吨/公顷,增幅0.4%;总产量为13640万吨,同比增加215万吨,增幅1.6%。<strong>进口方面</strong>,预计我国小麦进口量仍将高位运行,进口来源和进口品种将更趋于多元化。预计2021/22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00万吨,同比减少200万吨。预计2021/22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为14440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2021/22年度我国小麦需求整体向好。主要表现为食用消费稳定,饲用消费持续居于高位。监测显示,5月底河南郑州地区玉米小麦价差为400元/吨,与上月持平,去年同期为-170元/吨。预计未来两年国内养殖业持续恢复,饲料需求较旺盛,同时玉米小麦价差可能继续高位运行,小麦替代玉米的情况将持续存在。预计2021/2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554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73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92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7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为36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00万吨;工业消费为11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50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5月下旬,湖北全省及河南、安徽南部地区新小麦已开始上市,湖北黄梅、武汉等地,安徽安庆,铜陵等地烘干粮容重普遍在750g/L左右,赤霉粒占比普遍在5%以上,装车价格2260~2340元/吨,河南南部南阳、驻马店等地新小麦容重普遍在770g/L以上,装车价格在2360~2420元/吨,新小麦价格同比大幅提高,同比涨幅在100~200元/吨。当前玉米价格高位运行,玉米与小麦价差也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小麦在饲用领域的优势凸显,部分贸易商认为未来玉米小麦价差回归,对小麦价格的看涨预期强。同时政策性小麦竞价销售暂停,多元收购主体入市积极,均使得新小麦价格同比“高开”,并助长市场看涨情绪。加工企业为规避新小麦产情、质量、价格等方面的风险,保证后续生产,加大陈小麦市场采购力度。预计新小麦价格高开后,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价格可能呈现“高开稳走”甚至“高开低走”的走势。</p><p><br></p><p><strong>3.新季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预增,新麦上市压制玉米价格,进口及替代品充足,预计市场仍将以稳中震荡为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份,东北地区大部农田墒情适宜,水热条件利于春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仅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因降水不均,出现阶段性春旱,对春玉米出苗和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5月末,西北、华北大部春玉米处于三叶至七叶期,东北地区处于播种出苗至三叶期;西南地区东部普遍处于七叶至拔节期,广西中西部大部处于吐丝至乳熟期。6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163.6万公顷,增幅4.0%;比上月预测增加27万公顷。本月玉米播种面积预测继续上调,主要是官方数据显示,吉林和黑龙江实际播种面积超过预测。玉米播种面积增长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稳产增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全年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着力稳口粮、增玉米、稳大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力争玉米增加1000万亩以上。二是农民种植意愿较强。2020年考虑种植补贴后黑龙江地区玉米大豆种植收益相差不大,但玉米单产高,加之大豆和玉米种植补贴差值缩小,农民普遍预期2021年种植玉米收益将高于大豆,因此种植玉米积极性较高。随着播种面积快速扩大,加之近年玉米单产呈稳步增长趋势,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7350万吨,同比增加1283万吨,增幅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进口方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份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进口玉米2800万吨,同比增长269%;进口高粱750万吨,同比增长102%;进口大麦1000万吨,同比增长68%;进口DDGS20万吨,同比增长48%。预计2020/21年度饲料粮合计进口4570万吨,同比增长163%,较历史最高纪录增加1455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国内生猪生产将持续呈现向好态势,整体饲料需求继续回升,拉动玉米饲料消费增长。但新年度高粱、大麦进口量预计均将增长至1000万吨以上的水平,国产稻谷和小麦持续进入饲料领域,对玉米饲料用粮仍有明显替代作用。6月份预计,2021/22年度玉米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9200万吨,同比增加900万吨,增幅4.9%;与上月预测持平。6月份预计,2021/22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9113万吨,同比增加1011万吨,增幅3.6%;与上月预测持平。2021/22年度玉米市场供需结余236万吨,同比减少528万吨;较上月预测增加149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5月份,国内玉米价格稳中小幅波动。5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2700~2720元/吨,环比上涨10~20元/吨;吉林四平收购价2700元/吨,环比下降20元/吨;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收购价2900~2960元/吨,环比上涨20~4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2950元/吨,环比上涨40元/吨;河南鹤壁收购价2920元/吨,环比下降40元/吨。一方面由于前期看涨预期强烈,当前市场粮源主要集中于贸易商手中,随着持有时间的推移,贸易商存储成本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另一方面,进口玉米及替代谷物数量大幅增加,小麦、稻谷替代已经成为常态,加之新麦大范围收获上市,许多饲料企业积极准备收购新麦,减少玉米采购。当前多方因素均压制玉米价格,预计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涨跌空间均有限,后期仍将稳中震荡为主。</p><p><br></p><p><strong>(二)重要农产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1.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减少,国产大豆库存偏低,供给相对紧张,预计后期大豆价格持续高位运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东北地区大豆播种接近尾声,进入出苗期、局部进入第三真叶期,江南处于分枝期。黑龙江大力宣传适当提高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保持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基本稳定的政策信号,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明显减少,预计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为430万公顷,同比减少12.4%;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大豆播种面积也出现下滑,预计2021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20万公顷,同比减少7.3%。近期大部农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4℃,日照正常或略偏少,大部农田墒情适宜,水热条件利于大豆等作物出苗和幼苗生长。预计全国大豆平均单产2吨/公顷,全国大豆产量为1840万吨,较上年减少120万吨,减幅6.1%,为过去6年来首次下滑。</p><p><br></p><p><strong>进口方面</strong>,4月份我国进口大豆745万吨,略低于3月份的777万吨,但高于上年同期的671万吨。2020年10月2021年4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5442万吨,同比增长591万吨,国内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饲料消费需求强劲带动大豆进口增加。3月份以来,巴西大豆装船进度加快,4月下旬陆续到达国内港口,预计5月份到港量将增加至1000万吨以上,主要以巴西大豆为主,6-7月份大豆到港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短期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充足。</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量不断增长,猪肉价格持续下滑,养殖利润转差,外购仔猪养殖出现大幅亏损,下年度补栏积极性将受挫,生猪产能增幅将放缓,预计2021/22年度豆粕饲用消费量7720万吨,同比增加240万吨,增幅明显小于上年。预计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9850万吨,同比增加590万吨,增幅6.4%,其中包含200万吨国产大豆及965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693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124万吨。</p><p><br></p><p><strong>国内价格情况</strong>:5月31日,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700~5780元/吨,月环比上涨20~40元/吨;油用大豆价格4800~4860元/吨,环比上涨20~50元/吨。中储粮入市收购推动价格快速上涨,但下游需求减弱及期货价格走低,拖累国产大豆价格高位回落。目前国产大豆库存偏低,且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减少,支撑大豆价格,预计后期大豆价格继续高位运行。</p><p><br></p><p><strong>2.新季棉花实播面积或有所下降,国内外纺织品需求继续增长,保供稳价措施密集出台,预计国内棉花价格或将稳中有涨。</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全国棉花生长气象条件较适宜,好于近五年平均水平,但棉花实播面积或有所下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22年度,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246.3万亩,同比下降7%,其中新疆3476.2万亩,同比下降1.6%,内地770.1万亩,同比下降25.6%。全国棉花工业库存高于往年同期。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抽样调查显示,截至6月初,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97.4万吨,环比下降2.9%,同比增加35%,达到2006年以来同期最高。下游加工环节销售进度快于往年,截至6月11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95.0万吨,同比增加11.6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94.9万吨,同比增加13.3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增加20.0万吨;累计销售皮棉584.1万吨,同比增加82.5万吨。<strong>棉花进口环比略降</strong>。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4月我国棉花进口量23万吨,较上月环比减少5万吨,减幅18%;较去年同期增加11万吨,增幅92%;1-4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20万吨,同比增加64%。印度取代美国成为最大供应国,当期从印度进口棉花78767吨,环比增66%,同比猛增367%。</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5月,国内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速12.3%,1-5月国内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1%,网上“穿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8.2%,低基数效应尚在。5月外需市场回暖,推动我国服装出口持续高增长;受防疫物资出口回落影响,纺织品出口下降。据海关数据显示,5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243.1亿美元,同比下降17.7%,其中纺织品出口121.2亿美元,同比下降41.2%,服装出口1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6.9%。</p><p><br></p><p><strong>国内外价格情况</strong>:国内外棉价震荡下跌,国外棉价跌幅大于国内,内外棉价差有所扩大。5月31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5750元/吨,较上月下跌125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5523元/吨,较上月下跌285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14824元/吨,较上月下跌334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82.47美分/磅,较上月下跌6.49美分/磅;内外棉价差926元/吨,环比扩大209元/吨。近期针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风险,国家密集出台保供稳价措施,促进价格回归正常区间,预计国内棉花市场将趋于平稳。</p><p><br></p><p><strong>3.全国糖厂收榨,市场供应充足,夏季消费旺季来临,终端采购加快,在国际高糖价带动下预计国内糖价维持弱势震荡格局。</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5月,除云南西部部分地区外,南方大部分甘蔗产区水热条件对春植蔗的出苗、幼苗生长、分蘖和宿根蔗的发株、生长较为有利;北方内蒙古甜菜产区前期温度偏低、降水较多,近日气温回升较快,甜菜生长基本正常。2020/21年度我国食糖生产已进入尾声,除云南部分糖厂未收榨外,其他省(区)糖厂均已收榨。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5月底,2020/21年度全国累计产糖1066万吨,比上年度同期增加25万吨,增幅2.4%;累计销售食糖58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2万吨;累计销糖率55.3%,同比减少5.4个百分点。云南出糖率保持历史高位,甘蔗糖产量好于预期。由于甜菜种植效益不及玉米,预计今年甜菜种植面积会显著下降,2021/22年度甜菜糖减产不可避免。据农业农村部预测,甜菜种植面积可能缩小三成,降至18.3万公顷,甜菜糖产量预计由154万吨下降到114万吨。甘蔗种植面积稳中略增,预计新季全国食糖总产量将较上年度下降30-40万吨。</p><p><br></p><p><strong>食糖进口环比回落</strong>。据海关数据显示,4月进口食糖18.04万吨,同比增45%,环比降8%。1-4月进口累计达142万吨,4月进口量虽显著低于1、2月份,但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预计2020/21年度进口总量有望达到450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6月,国内食糖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旺季,终端用糖企业采购积极性影响食糖去库存速度。近期全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将进一步带动饮料消费,预计下游食糖消费将持续恢复。</p><p><br></p><p><strong>国内价格情况</strong>:5月国内糖价维持区间震荡。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库存处于高位,国际糖价高位运行为国内糖价提供支撑。随着气温升高和端午备货,终端采购意愿增强。截至5月25日,郑州白糖期货主力合约价格5611元/吨,同比上涨12.1%,环比上涨2.2%;广西南宁白糖现货价格5600元/吨,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2.8%。国产糖进入纯销季,库存增量仍需消化,叠加加工糖供应增加,糖源间竞争加剧。预计糖价维持弱势震荡格局,糖价下行空间有限。</p><p><br></p><p><strong>4.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超大猪踩踏出栏,屠宰企业开工率回升,猪肉供应充足,下游餐饮消费快速恢复,预计猪价或将在反弹后呈现弱势震荡走势。</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生猪生产恢复取得了超预期成果。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连续20个月增长,同比增长19.3%,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猪存栏量同步增长,同比增长23.5%,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均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大型规模场出栏量持续增长,本月15家上市猪企生猪销售795.09万头,环比增长9.26%;1-5月累计生猪销售3445.76万头,为去年销售量的60%。未来一些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场计划在年内陆续投产,预计短期供应压力不减。疫病方面,5月无报告非洲猪瘟疫情。2021年以来,全国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0起,累计扑杀生猪0.21万头,疫情处于点状发生态势,未出现区域性暴发流行。自2018年我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21年5月31日,我国共报告191起非洲猪瘟疫情。</p><p><br></p><p><strong>进口放缓</strong>,据海关数据,5月我国进口猪肉及猪杂碎47万吨,环比减少14.5%,同比减少7.1%,其中猪肉进口37万吨,环比减少14.0%,同比减少2.2%;1-5月累计猪肉及猪杂碎进口有250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猪肉进口196万吨,同比增长13.7%。</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5月餐饮及限额以上餐饮收入较2019年同期有所上涨,表明餐饮业对猪肉的需求已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当前猪肉价格急跌,猪肉市场竞争激烈,屠宰企业销售压力较大,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996万头,同比增长44%。白条贸易商走货一般,屠宰场以逢低备货为主。进入三季度,天气更加炎热,正值消费淡季,在缺乏利好刺激的情况下,短期终端需求难有显著改善。</p><p><br></p><p><strong>生猪、猪肉价格连续大幅下跌</strong>。据农业农村部数据,5月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9.98元/公斤,较上月下降15.66%,同比下降33.02%;猪肉平均价格33.35元/公斤,较上个月下降14.05%,同比下降29.95%;仔猪平均价格74.15元/公斤,比上个月下降13.73%,同比下降22.99%。</p><p><br></p><p><strong>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收益分化</strong>。随着猪价的大幅下跌,外购生猪出栏亏损严重,自繁自养盈利接近盈亏平衡点。5月全国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6元/公斤,较上月增长0.84%,同比增长13.92%。截至5月28日,外购仔猪养殖出栏成本较上月上涨0.78%,高达26.56元/公斤,每公斤亏损8.28元,头均亏损952.6元;自繁自养养殖出栏成本较上月涨0.24%,达到17.18元/公斤,每公斤仅盈利1.10元,头均盈利126.34元。</p><p><br></p><p>综上,供给方面,当前压栏养殖场扛价心理逐渐减弱,超大猪踩踏出栏,特别是北方受禁运政策限制,猪源外调难度加大,市场消化压力陡增。需求方面,当前消费仍处于年内淡季,短期难有明显起色,猪价继续探底。长期来看,经济继续修复以及疫情防控效果稳固将持续弱化疫情对消费的限制,餐饮等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或对猪价形成一定的支撑,养殖端抵触情绪高涨,猪价己跌至养殖户底线,猪价趋稳窄幅调整,但部分牛猪仍未完全消化,猪价或将在反弹后呈现弱势震荡走势。</p><p><br></p><section><section><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zW2XMQtE_IPfM.png" alt="640 (11).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euB9D56q_fVCr.png" alt="640 (12).png"></p><section><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u2DjL3gd_pbjN.png"></p><p><img src="https://135editor.cdn.bcebos.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7/rFwBmfJh_V5JS.p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br></p><p><br></p><p><br></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