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编辑 删除

ID881
文章分类12
标签市场信息月报
标题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1年4月)
发布时间2021年5月6日 下午4:38:43
来源国家农担联盟公司
h5链接
内容<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9f21504f17-4.jpg"><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trong><br></strong></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政策要闻方面,</strong>《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并于4月15日起施行。农业农村部就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银保监会印发通知提出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求。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对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出要求。</p><p><br></p><p><strong>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strong>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市场销售逐步改善。3月,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由降转涨。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低于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p><p><br></p><p><strong>农产品方面,</strong>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平稳,饲用替代消费预期下降,市场供应充足,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将以稳为主。政策性中晚籼稻竞价交易持续开展,储备轮出投放市场,供应充足,优质稻需求较强,预计稻米价格稳中偏弱运行。受新季玉米增产预期,饲料需求疲软以及替代消费增加影响,预计近期玉米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东北天气转暖,豆农销售意愿增强,国产大豆供应增加,下游需求平稳,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国内经济稳定复苏,纺织品需求持续回暖,但受美国限制新疆棉及进口棉大增影响,预计短期内棉价将承压下行。主产区糖厂陆续收榨,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加之食糖进口大增,国际糖价震荡回落,预计糖价或将震荡偏弱运行。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反复,部分规模养殖场(户)集中出栏,短期供应宽松,猪价弱势运行,但受饲料成本支撑及“五一”备货提振影响,预计生猪价格或将止跌反弹。</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施行。</strong>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40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自4月15日起施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确保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平稳有序运行,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次修订首次在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中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取消了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全面强化对粮食流通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健全完善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全面充实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内容,是对粮食流通治理经验的总结,是对粮食流通监管政策的全面反映,标志着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的新阶段。</p><p><br></p><p><strong>(二)农业农村部就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strong>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表现在<strong>夏粮丰收有基础</strong>。今年,中央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要求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当前夏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增加、长势较好,春播进展顺利,粮食播种面积已过两成,进度同比略快。<strong>生猪生产继续恢复。</strong>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6.6%,生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4.2%,猪肉产量同比增加31.9%。<strong>乡村产业加快发展。</strong>一季度,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春节期间全国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正常营业。农村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strong>农民收入较快增长</strong>。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总量和收入水平实现双增长。<strong>农村内需潜力不断释放。</strong>农业投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9%,两年平均增长14.8%。农村消费加快恢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4%,两年平均增长3.2%。</p><p><br></p><p><strong>(三)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strong>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在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陕西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旨在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金融保障。一是加快金融服务渠道融合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二是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种子与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赋能农业供应链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三是加快金融与民生系统互通。四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有序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p><p><br></p><p><strong>(四)银保监会印发通知提出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求。</strong>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4号)。从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涉及二十三项具体内容。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优先支持国家粮食生产,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抵押登记流转体系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strong>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稳妥开展“见贷即保”批量业务合作模式。</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五)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对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出要求。</strong>4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9号),围绕推动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总量有效增长,质量、效率、效益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对银行保险机构提出要求。通知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强化“首贷户”服务。把握“地缘、亲缘、人缘”的软信息优势,完善网点布局,改进信贷产品、技术和服务,做优做实传统金融业务,筑牢本地小微企业客户基础。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制定覆盖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探索创新面向小微企业的保单融资产品。通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敢贷愿贷”内部机制,<strong>不折不扣落实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10%以上</strong>。《通知》还就规范融资服务收费、做好惠企纾困政策平稳衔接、深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section><section><p><strong>1.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strong>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2亿元,同比增长8.1%。</p><p><br></p><p><strong>2.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市场销售逐步改善。</strong>一季度,<strong>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strong>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4.1%;环比增长0.60%。<strong>固定资产投资</strong>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2.9%,其中3月份环比增长1.51%。分领域看,一季度,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7%、29.8%、25.6%。<strong>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trong>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strong>货物进出口增势明显。</strong>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8.7%;进口同比增长19.3%。</p><p><br></p><p><strong>3.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由降转涨。从环比看</strong>,受春节后需求季节性回落影响,CPI由上月上涨0.6%转为下降0.5%。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6%,影响CPI下降约0.71个百分点。食品中,由于鲜菜大量上市和生猪生产持续恢复,价格分别-14.5%、-10.9%;春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回落,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均由涨转降,降幅在0.2%-1.7%之间。非食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strong>从同比看</strong>,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12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18.4%、-8.6%、-2.6%,牛肉、羊肉、鸡蛋、鲜果、水产品和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p><p><br></p><p><strong>4.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从环比看</strong>,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扩大0.9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 <strong>从同比看</strong>,PPI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8%,涨幅扩大3.5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1%。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4%)。</p><p><br></p></section><section><p><strong>(二)金融市场。</strong></p></section><section><p><strong>1.货币金融情况。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strong>3月末,M2余额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M1余额61.6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4.2%。一季度净投放现金2229亿元。当前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strong>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低于预期。</strong>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84万亿元,基本保持平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3%,前值13.3%。初步统计,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从结构上来看,金融机构信贷稳字当头,资本市场融资大幅度增加。债券市场在上年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增长较少。<strong>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strong>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73万亿元,同比少增1039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35万亿元。</p><p><br></p><p><strong>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strong>,3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0%,较上月下行6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1%,较上月下行9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76%,较上月下行16BP。<strong>债券市场利率方面</strong>,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58%,较上月下行1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21%,较上月下行8BP。<strong>信贷市场利率方面,</strong>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strong>民间借贷利率方面</strong>,3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50%,较上月下行75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51%,农村互助会金费率为8.99%,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5.99%。</p><p><br></p><p><strong>3.小贷行业情况。</strong>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小贷公司机构数量7118家,比上季度减少109家;贷款余额8887.54亿元,比上季度减少132.72亿元,前四季度减少203亿元。</p><section><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b0203d822e-640.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223fa60ead-640-1.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34caaa5a9c-640-2.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6c5e7d88e6-640-3.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9bbfc83acf-640-5.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14e0ecff0f-640-4.png"><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p><strong>1.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平稳,饲用替代消费预期下降,市场供应充足,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将以稳为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3月份,我国冬小麦产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南部、江淮等冬麦区出现降水,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生长。预计新季小麦单产呈现稳中略增态势;主产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稳中略减,其中华北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区休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小麦播种面积减幅较大。预计2020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38万公顷,同比减少35万公顷,减幅1.4%;预计全国小麦产量为1.3425亿吨,较上年增加65.5万吨,增幅0.49%。<strong>进口创近年新高</strong>,据海关数据显示,1-2月份,我国小麦进口量为247.3万吨,同比提高265.1%,其中1月份进口小麦149万吨,为近20年来单月最高进口量,2月份进口小麦99万吨。<strong>疫病方面</strong>,2021年春季偏暖偏湿,小麦病虫害发生风险高。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湖北、陕西、河南等8个省份232个县(区)发生,面积达215万亩,尽管扩展流行期相对于去年有所推迟,但在黄淮海等地春季大流行风险仍然较高。</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由于玉米价格高企,主要饲料品类都开始用小麦替代,部分生产禽料的饲料企业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全小麦配方。目前黄淮海地区饲料行业已大范围使用小麦替代玉米作为原料,南方地区使用量正在不断增加,甚至东北地区也在加大小麦使用量,呈现出产区向销区转移的趋势。预计2020/21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727万吨,较上年增加2559万吨。预计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304万吨,较上年减少1911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截至3月底,河北石家庄新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2560元/吨,邯郸2550元/吨,衡水2550元/吨;山东济南2550元/吨,菏泽2540元/吨;河南郑州2520元/吨,新乡2520元/吨,周口2500元/吨,月环比均回落10~40元/吨。近期面粉企业利润情况仍无明显好转,国家每周投放400万吨最低收购价小麦,储备轮换粮也在集中出库,市场供应充足,同时饲料企业小麦库存水平普遍较高,加工企业补库需求不旺,小麦价格出现回落。</p><p><br></p><p><strong>2.政策性中晚籼稻竞价交易持续开展,储备轮出投放市场,供应充足,优质稻需求较强,预计稻米价格稳中偏弱运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3月份,南方农区大部光温条件较好,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北方春播区气温偏高,利于土壤化冻、整地备耕以及适时春播。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播6.5%,进度同比相当。其中南方早稻已育秧54.2%、已栽插12.8%,中稻已育秧13.9%。在最低收购上调等政策支持下,预计2021年主产区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播种面积为3008万公顷,增幅为1.3%;稻谷单产7.04吨/公顷,同比减少0.01吨/公顷;全国稻谷产量2.1186亿吨,同比增加219万吨,增幅1.05%。进口方面,2020/21年度进口大米折稻谷(将大米进口量以70%折率换算)350万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出口大米折稻谷(将大米出口量以70%折率换算)4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0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春节前商超、经销商等积极组织大米备货,节后库存消化仍需一段时间。随着气温上升和降雨增加,大米储存难度加大使市场走货减慢,大米加工企业收购意愿降低。稻谷食用消费量基本稳定;国家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受高价玉米拉动影响,饲用消费量同比增加。预计2020/21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58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102万吨,增幅5.7%。其中,全国食用消费为158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0.32%;饲料消费及损耗为26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050万吨,增幅67.7%;工业消费2000万吨,与上年度持平。综上,预计2020/21年度全国稻谷供需结余554万吨,较上年度减少935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3月底,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下降。湖南普通中晚籼稻主流报价2780~282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800~2840元/吨,月环比下降6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920~300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性中晚籼稻竞价交易持续开展,保障了籼稻市场粮源供给。当前加工企业商业库存均处于相对高位。二是前期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引发市场担忧,各流通环节囤货意愿增强,1-2月份需求增加导致3月份消费疲软,大米销售总体平淡,经销商提货意愿不强。三是各级稻谷储备轮出陆续投放市场,陈稻市场供应充裕,推动稻价回落。3月底,黑龙江圆粒粳稻主流报价2600~2700元/吨,月环比持平;长粒粳稻主流报价2880~2980元/吨,月环比下降20元/吨。3月初,黑龙江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3月31日,加工企业、贸易商小幅提高收购价格,加之外省库点储备补库招标价格支持,粳稻价格小幅上涨。3月底托市结束,价格将失去支撑,部分企业压价收购,粳稻价格下降。</p><p><br></p><p><strong>3.受新季玉米增产预期,饲料需求疲软以及替代消费增加影响,预计近期玉米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受政策支持及高利润影响,预计2020/21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126.4万公顷,较上年略增。全国玉米产量2606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收购方面,3月主产区气温快速回升不利于地趴粮存储,农民备耕又需要兑现,加之部分第三方资金到期,农民和贸易商售粮意愿增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截至3月底,东北地区农民玉米销售进度为92%,比上年同期偏快5个百分点;华北地区农民玉米销售进度为83%,比上年同期偏快7个百分点。</p><p><br></p><p><strong>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将创历史新高</strong>。2020/21年度我国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预计将突破2014/15年度的历史纪录,创下历史新高。由于国内玉米价格处于高位,进口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来弥补国内玉米产需缺口,本年度以来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快速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月份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进口玉米2800万吨,同比增长269%;进口高粱700万吨,同比增长89%;进口大麦800万吨,同比增长34%;进口DDGS 20万吨,同比增长48%。预计2020/21年度饲料粮(未剔除酒用大麦)合计进口4320万吨,同比增长148%,比2014/15年度的历史最高纪录增加1205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4月份预计,2020/21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8503万吨,同比减少1091万吨,减幅3.7%;比上月预测减少300万吨,减幅1%。其中,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8700万吨,同比减少900万吨,减幅4.6%;比上月预测减少300万吨,减幅1.6%。2020/21年度生猪养殖将呈现恢复增长,生猪和家禽养殖相互调节后禽料需求维持高位,预计整体饲料粮需求明显回升。但玉米价格上涨至高位后,粮食品种之间比价发生变化,小麦及超期储存的稻谷替代部分玉米进行饲料生产,加之替代品高粱、大麦等进口增加,从结构上看,玉米饲料需求或有所下降。</p><p><br></p><p>综上,受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大幅增加、其他谷物结构性替代影响,2020/21年度玉米市场供需结余364万吨,同比增加3121万吨,比上月预测增加1100万吨。</p><p><br></p><p><strong>价格情况及预测</strong>:3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高位回落。3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2620~2660元/吨,环比下降170元/吨;吉林松原收购价2680元/吨,环比下降220元/吨;北方港口二等散装玉米平仓价2745元/吨,环比下降230元/吨。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收购价2850元/吨,环比下降160元/吨;河南鹤壁收购价2970元/吨,环比下降1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2920元/吨,环比下降60元/吨。国内主产区玉米价格同比仍上涨850~950元/吨。3月份国内玉米价格回落原因:一是春节前生猪屠宰量增加,1-2月生猪存栏下降,叠加去年12月以来部分地区非洲猪瘟疫情散发,饲料需求相对疲软。二是随着小麦与玉米价差不断扩大,饲料企业最大程度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同时饲用稻谷的替代量也有所增加。加之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继续大量到货,饲料企业对国产玉米需求继续下降。三是进入3月份,气温回升不利于地趴粮存储,农民备耕又需要兑现,加之部分第三方资金到期,农民和贸易商售粮意愿增强。在供应阶段性增加和需求阶段性回落的综合影响下,进入3月后国内玉米价格普遍回落。后期来看,农民春耕前阶段性集中售粮基本结束,加之生猪生产继续恢复,饲料粮需求仍持续向好,玉米价格有望企稳回升,但国产小麦和稻谷替代持续,以及进口替代品大量到港,回升空间有限。</p><p><br></p><p><strong>(二)重要农产品。</strong></p><p><strong>1.东北天气转暖,豆农销售意愿增强,国产大豆供应增加,下游需求平稳,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比上年增加150万吨,增长8.3%,再创历史最高记录。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大豆不宜保管,且春播前部分农户存在变现需要,农户售粮积极性增加,加上中储粮轮换大豆收购工作仍未启动,市场看多预期减弱,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加,国产大豆市场供应增加。新季大豆播种工作即将展开,尽管上年度大豆收益较好,但转种玉米的预期依然较强,预计新季大豆播种面积以稳为主,继续增加空间有限。<strong>进口方面</strong>,1-2月份,我国进口大豆1341万吨,略低于上年同期的1351万吨。今年由于巴西大豆上市期延迟,2月份巴西大豆装船较少,但3月份装船恢复正常,且出口量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4月中下旬将集中到达国内港口。根据船期监测,预计3月份进口大豆到港仅620万吨,4月份增加至730万吨,5-6月份到港量均将超过1000万吨,5月份以后国内大豆供应压力将增加。预计2019/20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1662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1809万吨,大豆进口量9853万吨。</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由于春节前生猪集中出栏,且一季度非洲猪瘟疫情时有发生,国内生猪存栏出现下滑,预计3月份饲料消费低于预期,对豆粕消费产生不利影响。3月份国内大豆压榨量预计680万吨,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水平,主要因消费需求下滑,压榨利润亏损,且油厂大豆库存偏低。3月底国内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为76万吨,环比减少1万吨,同比增加48万吨。4月上旬预计大豆压榨量仍维持低位,豆粕库存或将继续下降。当前国内生猪养殖利润较好,补栏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带动长期豆粕需求,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豆粕饲用消费7140万吨,同比增加402万吨。预计2020/21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9850万吨,同比增加590万吨,增幅6.4%,其中包含200万吨国产大豆及965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693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124万吨。</p><p><br></p><p><strong>国内外价格情况</strong>:3月份,美国CBOT大豆期价震荡调整,3月31日CBOT大豆期价收盘价为1436.75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上涨29美分。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短期全球大豆供应充足,但美国大豆库存处于偏低水平,且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可能低于之前预估,使得美国大豆价格受到较强支撑,预计美国大豆价格继续高位震荡。巴西大豆集中上市,现货基差走弱,进口大豆成本略有下降。3月31日,美湾大豆5月船期CNF报价594美元/吨,合到港完税价4415元/吨,月环比下滑13元/吨;巴西大豆5月船期CNF报价560美元/吨,合到港完税价4167元/吨,月环比下跌87元/吨。3月31日,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700~5760元/吨,环比下跌20~40元/吨;油用大豆价格4880~4920元/吨,环比下跌40~80元/吨。近期基层售粮积极性增加,国产大豆价格跟随期价回调,预计后期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p><p><br></p><p><strong>2.国内经济稳定复苏,纺织品需求持续回暖,但受美国限制新疆棉及进口棉大增影响,预计短期内棉价将承压下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新年度棉花意向种植面积稳中略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度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4542.6万亩,同比减少0.6%;其中黄河流域棉区意向植棉面积559.5万亩,同比减少6.8%;长江中下游棉区意向植棉面积325.5万亩,同比减少11.7%;新疆意向植棉面积为3592.7万亩,同比增加1.7%。当前新棉销售进度继续加快。截至2021年4月9日,全国新棉采摘基本结束,按照2020/21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95万吨,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94.6万吨,同比增加14.9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93.9万吨,同比增加18.3万吨,累计销售皮棉505.8万吨,同比增加122.7万吨。<strong>棉花库存持续下降。</strong>据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棉花周转库存总量约405.93万吨,环比下降36.14万吨,降幅8.17%,低于去年同期的36.51万吨。<strong>棉花进口大增。</strong>据海关统计,2月,我国棉花进口34.53万吨,同比增长13.9万吨,同比增幅67.5%。2020年9月-2021年2月,我国棉花进口166.04万吨,累计同比增长83.3万吨,累计同比增幅100.7%。</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增长明显。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一季度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以百货业态为主)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五成左右。据海关数据,3月,纺织服装出口1892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纺织品出口96.7亿美元,同比增长8.4%,服装出口9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1%。</p><p><br></p><p><strong>国内价格情况</strong>:3月份,国内棉价大幅回落后振荡。前期棉花、棉纱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导致下游接受度不高,随着3月初美债收益率飘升带动全球股市疲软,ICE期棉大幅下跌,在国外棉价带动下,国内棉价开始下跌;3月下旬,欧洲疫情再次反弹叠加中美关系紧张,H&amp;M停用新疆棉推波助澜,郑棉跌破15000元/吨关口;3月底新疆棉风波后市场观望情绪较浓,下游纺织新订单跟进乏力,国内棉价徘徊观望,振荡走势明显。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截至4月14日,郑棉主力合约结算价为14960元/吨,较3月初下跌1600元/吨,跌幅9.66%;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代表内地328级皮棉价)为15161元/吨,较3月初下跌1240元/吨,跌幅7.56%。短期来看,国内纺织服装市场相对稳定,可能会再度发生东南亚纺织服装订单流入中国。目前棉花供应端虽较为充足,但季节性供给压力在下降,商业库存逐渐减少;随着春播序幕展开,市场关注天气“交易”窗口,为行情注入活力。综上,预计“五一”前国内棉价大概率稳中偏强。</p><p><br></p><p><strong>3.主产区糖厂陆续收榨,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加之食糖进口大增,国际糖价震荡回落,预计糖价或将震荡偏弱运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4月以来,南方平均气温偏高,广西、云南部分蔗区旱情露头,或不利于春植蔗种植。预计新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145.3万公顷,较上年度增3万公顷。预计2020/21年度全国食糖产量将增长至1050万吨,较上年减少8万吨。当前2020/21年度国内食糖生产进入后期。截至3月底,除云南大部分糖厂和广西少数糖厂没有收榨外,其余产区均已收榨。全国累计产糖101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1万吨,累计销糖41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59万吨,累计销糖率41.3%、减少7.3个百分点。此外,由于瑞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云南部分糖厂收榨时间延迟。</p><p><br></p><p><strong>食糖进口量仍处高位。</strong>3月份,配额内15%关税的巴西食糖到岸税后价每吨4246元,环比涨1.2%,比国内糖价低1094元,价差比上月扩大36元。而进口配额外50%关税的巴西食糖到岸税后价每吨5431元,环比涨1.2%,比国内糖价高91元,价差比上月缩小21元。据海关数据,2月进口食糖43万吨,同比增加21万吨,进口量环比在下降,但和往年同期相比是处在较高的水平;1-2月,国内累计进口食糖105万吨,同比增224%,创近11年同期最高。</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近期食糖消费依旧清淡,进入4月份后,南方蔗糖糖厂逐渐收榨进入纯销售期,挺价意愿增强。夏季渐进,饮料消费会提振食糖需求,消费旺季到来。</p><p><br></p><p><strong>国内价格情况</strong>:3月份,国际糖价出现阶段性反弹,拉动国内糖价联动上涨,食糖均价较上月持平略涨。同期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340元,环比涨1.7%;同比跌6.3%。近期巴西货币雷亚尔走弱叠加能源价格下跌,国际糖价震荡下跌,传导波及国内市场。除云南外,其余产区陆续收榨,市场供给平稳。总体看,国内食糖市场处于消费淡季,生产总体平稳,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加之食糖进口大幅增加、国际糖价震荡回落,食糖季节性供应压力较大,短期来看,国内市场承压,预计糖价或将震荡偏弱运行。</p><p><br></p><p><strong>4.为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反复,部分规模养殖场(户)集中出栏,短期供应宽松,猪价弱势运行,但受饲料成本支撑及“五一”备货提振影响,预计生猪价格或将止跌反弹。</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给方面</strong>,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18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生猪存栏4.16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猪肉产量1369万吨,同比增加31.9%。<strong>疫病方面</strong>,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3月份,四川、湖北、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先后从违规调运仔猪或生猪中排查出疫情,地区为避险,大企业积极出栏标准体重生猪(110-130公斤)甚至小体重生猪,加之部分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压栏的140公斤以上肥猪近期集中出栏,短期内造成阶段性生猪供应过剩。<strong>政策方面</strong>,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自5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分区防控。实施分区防控是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方案》重点聚焦在“一个转变、三项措施”。“一个转变”即稳步推动“运猪”向“运肉”转变;“三项措施”即推进指定通道规范化创建、强化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加强大区内联合执法,通过强化生猪调运监管,切断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传播途径、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p><p><br></p><p><strong>需求方面</strong>,近期生猪价格下跌,屠宰企业顺势压价采购,降低鲜猪肉生产成本。加之冻品猪肉上市量增多,春节后猪肉消费需求低迷,猪肉价格明显下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2月累计,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3376.16万头,同比增44.2%。其中,2月份屠宰量1424.45万头,环比减27.0%,同比增71.2%。</p><p><br></p><p><strong>生猪、猪肉价格连续大幅下跌</strong>。据农业农村部数据,3月份,猪肉集贸市场均价每公斤45.77元,环比跌9.2%,同比跌20.0%;生猪28.71元,环比跌8.3%,同比跌20.7%;仔猪93.27元,环比涨2.7%,同比涨2.2%。分区域来看,各省(市、区)的猪肉月均价环比下跌。其中,黑龙江环比跌幅最大,为13.0%;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区)环比跌幅均超过10%。</p><p><br></p><p><strong>生猪价格明显下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收益继续下降</strong>。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3月份,猪粮比价9.6:1,比上月下降1.01个点。3月份,全国饲用玉米价格每公斤2.99元,环比涨1.4%,同比涨41.0%;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每公斤3.62元,环比涨0.3%,同比涨16.0%。从全国平均水平看,3月份,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利润每头1867元,环比减12.0%,同比减37.4%;外购仔猪的生猪养殖利润每头530元,环比减37.8%,同比减60.7%。</p><p><br></p><p><strong>综上,供给方面</strong>,近期冻品猪肉恢复流通,3月份中央储备肉投放2万吨猪肉,1-2月份累计进口的90万吨猪肉和猪杂碎也陆续进入市场,增加有效供给。<strong>需求方面</strong>,“五一”节或对消费有一定提振作用,但随天气转暖,猪肉消费仍较疲软。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幅有限。</p><p><br></p><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0c1e15154a-640-6.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900aa73ccf-640-7.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7b8b6bc629-640-8.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b4b038917b-640-9.png"><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