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stro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07af763cd9-222.jpg"></p><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strong>政策要闻方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召开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推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月宏观经济持续回升。CPI环比涨幅扩大,同比由涨转降。PPI环比继续上涨,同比由降转涨。M2继续回落,M1大幅回升。新增社融超出市场预期。中长期贷款呈现高增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及民间借贷综合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p><p><br></p><p>农产品方面,政策小麦竞价交易规定调整抑制贸易商投机性囤积,节后小麦消费进入淡季,下游面粉加工企业采购量下降,预计小麦价格止涨回稳。稻谷供给依然充裕,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餐饮消费有所下降,节前备货透支部分需求,预计近期国内稻米价格或以稳为主。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政策性小麦稻谷大量投放,市场有效供应增加,贸易商囤粮待涨和下游企业抢粮备库心理依然较重,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高位震荡。受主产区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大豆外运难度加大,经销商节日备货完成,大豆市场交易趋于平淡,预计国产大豆价格或将高位趋稳。棉花现货供给充裕,补库需求增加,但下游纺织企业采购节奏有所放缓,预计近期国内棉价或将承压盘整。新糖供应加快,食糖、糖浆进口大增,春节备货结束,预计国内糖价近期以震荡为主。冬季非瘟疫情反复,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出栏积极性提高,短期供应快速增加,春节后消费需求将有所下滑,预计后期生猪价格或将小幅回落。</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strong>(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五个部分共二十六条具体措施。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召开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推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月5日,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找准结合点寻求突破,总结推广有效做法,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蓬勃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农村金融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等农业农村领域重点任务,迫切需要金融资本加大投资力度,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还需要努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既符合金融市场规律、金融法规制度要求,又符合农业农村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要用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制,精准对接和满足各类主体的有效融资需求。充分挖掘“三农”数据价值,加快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在重大项目上采取投融联动模式,高质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促合作,共同开创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三)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月10日,财政部发布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农担体系已初步建成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业务规模加快发展,风险防控总体良好,政策定位有效体现,协同效应明显发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体系共设立专职分支机构924家,同时与地方政府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立660家业务网点,对全国县域业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在保余额2117.98亿元,放大倍数3.4倍。2020年新增业务1919.9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1.81倍。其中,18个省份放大倍数超过3倍,1141个县级行政区累计担保余额超过1亿元。平均单笔金额28.28万元,政策性业务规模占比达90.9%。体系平均代偿率连续四年低于2%,远低于融资担保行业平均水平。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全国农担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四)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其中,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1.1月经济持续修复。CPI同比由涨转降,环比涨幅扩大。1月,CPI同比-0.3%,前值0.2%,环比1.0%。从同比看,食品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3个百分点,其中,鲜菜(10.9%)价格上涨,猪肉(-3.9%)、鸡肉(-10.7%)、鸭肉(-6.8%)价格下降;非食品价格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6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受节日、局部地区疫情和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食品价格上涨4.1%,其中,鲜菜(19.0%)、鸡蛋(11.1%)涨幅较大;非食品价格上涨0.3%,其中,汽油(4.2%)、柴油(4.6%)、液化石油气(5.0%)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价格涨幅较大。</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2.PPI同比由降转涨,环比继续上涨。1月,PPI同比0.3%,前值-0.4%,环比1.0%。从同比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9.9%)、煤炭开采(9.1%)、有色金属冶炼(8.9%)领涨。从环比看,国内需求持续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上涨带动PPI上涨。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trong>(二)金融市场。</strong></section><section>1.货币金融情况。M2继续回落,M1大幅回升。1月,M2受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央行持续在公开市场回笼流动性等影响,同比回落至9.4%,前值10.1%。M1受春节错月效应影响大幅回升,同比14.7%,前值8.6%。新增社融超出市场预期。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20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0%,前值13.3%。中长期贷款呈现高增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24%,前值12%。新增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年1月历史新高。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448亿元;企业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04万亿元。</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8%,较上月上行48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7%,较上月上行71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3.03%,较上月下行5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0%、3.18%,较上月分别上行22BP、4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月末,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为14.81%,较上月上行65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98%,农村互助会金费率为12.82%,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5.02%。</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3. 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小贷公司机构数量7118家,比上季度减少109家;贷款余额8887.54亿元,比上季度减少132.72亿元,前四季度减少203亿元。</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b8b44b3558-640.p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197a5534e7-640-1.p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34b670fce2-640-2.p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912a410bbd-640-3.p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0ed511fb01-640-4.png"></p><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c0c8d8ad22-640-5.p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1.政策小麦竞价交易规定调整抑制贸易商投机性囤积,节后小麦消费进入淡季,下游面粉加工企业采购量下降,预计小麦价格止涨回稳。</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1月,主产区天气平稳向好,西北、华北、黄淮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6℃,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出现雨(雪)天气,降水量有1~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冬麦区土壤墒情得到改善,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冬小麦产区大部播种以来光热充足,发育期提前。北方冬麦区降水及时,墒情适宜,干旱、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偏轻发生,苗期病虫害偏轻且防治及时,小麦整体苗情好。预计新季小麦单产呈现稳中略增态势;主产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稳中略减,其中华北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区休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小麦播种面积减幅较大。预计2020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38万公顷,同比减少35万公顷,减幅1.4%;预计全国小麦产量为1.3425亿吨,较上年增加65.5万吨,增幅0.49%。进口小麦数量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8万吨,同比提高77.5%。2020年进口838万吨小麦,比上年提高140.2%,为1996年以来的高点,2020年6月以来,我国累计进口小麦597万吨,同比增加393万吨。在高需求、高利润的支撑下,预计2020/21年度小麦进口量为700万吨,同比增加283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国内餐饮业进一步恢复,全国小麦食用消费量持续回升。当前玉米价格高企,带动小麦饲用及工业消费大幅增加。预计2020/21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3727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559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918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为2800万吨,较上月上调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250万吨;工业消费为11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0万吨。综上,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396万吨,比上年减少1211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价格情况及预测:1月,华北地区普通小麦平均价格回落至月底的2560元/吨,较月初下降20~30元/吨。河北石家庄新季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2570元/吨,邯郸2560元/吨,衡水2570元/吨;山东德州2580元/吨,山东济南2550元/吨,菏泽2580元/吨;河南郑州2540元/吨,新乡2560元/吨,虽然1月下旬小麦价格高位有所回落,但月环比上涨70~110元/吨,同比上涨140~200元/吨。当前贸易商及加工企业对于小麦价格的看涨预期增强,政策性小麦成交量大幅提升,呈现“高成交高溢价”局面,进而也带动现货小麦价格呈现上涨态势。近期政策性小麦竞价交易规则修改,提高了保证金额度,要求预付货款,缩短货款缴纳期,对于出库进度较慢的主体限制其继续参与竞拍。交易规则修改对于投机资本参与政策性小麦拍卖产生了抑制作用,多元主体看涨预期趋弱,加之加工企业节前备货基本完成,节后又是面粉销售淡季,继续加价补库的动力不足,预计近期小麦价格将维持高位盘整态势。</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2.稻谷供给依然充裕,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餐饮消费有所下降,节前备货透支部分需求,预计近期国内稻米价格或以稳为主。</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确保粮食安全。在各项政策支持下,预计2021年主产区双季稻面积恢复增加,播种面积为3007万公顷,增幅为1.2%;稻谷单产7.026吨/公顷,同比减少0.03吨/公顷,减幅0.47%;全国稻谷产量2.118亿吨,同比增加219万吨,增幅1.05%。</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近年我国人均主食消费量保持下降趋势,但考虑人口增加因素,稻谷食用消费量基本稳定;国家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玉米消费缺口带动稻谷饲用、工业消费量同比增加。预计2020/21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382万吨,较上年度增加902万吨,增幅4.6%。其中全国食用消费为158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0.32%;饲料消费及损耗为2400万吨,比上月预计值上调3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850万吨,增幅54.8%;工业消费2000万吨,与上年度持平。2020/21年度进口大米折稻谷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出口大米折稻谷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综上,预计2020/21年度全国稻谷结余754万吨,较上年度减少735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价格情况及预测:1月底,中晚籼稻市场价格小幅上涨。湖南普通中晚籼稻主流报价2800~2860元/吨,月环比持平;安徽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800~2840元/吨,月环比上涨4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900~3000元/吨,月环比上涨10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影响,加之春节临近,运输成本上涨,用粮主体采购积极性提高,建立库存意愿增加。二是受前期灾害天气影响,主产区出米率及品相较好的优质粮源短缺,价格保持偏强走势。后期来看,尽管供需基本面充裕,但市场心理预期阶段性影响依然显著,节前稻价仍将保持高位偏强走势。1月底,黑龙江普通圆粒粳稻主流报价2600~2700元/吨,长粒粳稻主流报价2900~3000元/吨,均与月初持平。1月底,安徽普通粳稻收购价2880~2920元/吨,月环比上涨20元/吨,江苏普通粳稻收购价3050~3100元/吨,月环比上涨50元/吨。疫情影响下,南方粳稻价格小幅上涨,主要因东北地区南下粳稻数量大幅减少,长三角地区没有完成储备任务的库点仍提价采购,或委托贸易商、经纪人采购。另外,受节日消费需求提振,下游经销商吸取去年春节前疫情发生时的经验,在节前增加了部分备货透支部分后市需求,预计近期国内稻米价格以稳为主。</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3.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政策性小麦稻谷大量投放,市场有效供应增加,贸易商囤粮待涨和下游企业抢粮备库心理依然较重,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高位震荡。</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2020年,玉米主产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尽管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和台风对玉米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各地加强田间管理,积极抗灾减灾,农业灾情对生产影响有限。2020年玉米单产为6.32吨/公顷,与上年持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要求,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粮食丰收,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确保全国玉米面积基本稳定,预计2020/21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126.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或略增。全国玉米产量26067万吨,比上年减少10万吨,减幅0.04%。进口持续快速增长。2020/21年度我国进口玉米2000万吨,同比增加1240万吨,增幅163%,比上月预测值增加500万吨,增幅33%。预计新年度玉米新增供应量28067万吨,同比增加1230万吨,增幅4.7%,较上月预测值增加500万吨,增幅1.8%。</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2020/21年度我国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9000万吨,同比减少600万吨,减幅3.0%,与上月预测值持平。生猪养殖利润高企,在多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生猪产能呈现快速恢复增长,生猪和家禽养殖饲料需求维持高位,整体饲料粮需求明显回升。因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增加,粮食品种之间比价发生变化,小麦及超期储存的稻谷均可能替代部分玉米进行饲料生产,从结构上看,玉米饲料需求或有所回落。预计2020/21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8803万吨,同比减少791万吨,减幅2.6%;比上月预测值下降300万吨,降幅1.0%。综上,预计2020/21年度玉米市场产消缺口为736万吨,缺口同比缩小2020万吨;比上月预测值缩小800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价格情况及预测:1月,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创下历史新记录。1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2640~2700元/吨,环比上涨150~200元/吨;吉林四平收购价2840元/吨,北方港口二等玉米平仓价2940~2950元/吨,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收购价3000元/吨,河南鹤壁收购价2910~292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2940元/吨,环比均上涨270~350元/吨,同比均上涨1000~1100元/吨。玉米价格强势上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东北及华北部分省份疫情散发,加之降雪天气影响,物流运输受阻,企业到货量下降后,提价收购动力上升。二是用粮企业仍担心春节后到货情况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在库存充足的情况下仍积极备货,争抢粮源。三是产区农民余粮同比明显减少,部分贸易商惜售心理有所加强。此外,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高企,通过贸易、金融等途径加快向国内传导。当前国内玉米小麦价差已达2012年以来的高位,多数饲料企业加大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力度。近期国家修改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规则,遏制了市场追高情绪,抑制玉米价格上涨空间。长期来看,玉米市场存在的产需缺口支持玉米价格易涨难跌,但不断增加的国产小麦、超期稻谷以及进口杂粮替代,都将逐渐弥补玉米市场的产需缺口,预计短期玉米价格或呈高位震荡走势。</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trong>(二)重要农产品。</strong></section><section>1.受主产区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大豆外运难度加大,经销商节日备货完成,大豆市场交易趋于平淡,预计国产大豆价格或将高位趋稳。</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2020年我国大豆总产量达到1960万吨,较上年增加150万吨,增长8.3%,再创历史最高记录。1月,国产大豆处于集中上市期,因大豆价格持续走高,农户惜售情绪较重,整体销售进度慢于去年。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1月25日,黑龙江等5个主产省累计收购大豆198万吨。春节临近,市场购销将逐渐转淡,由于农户和贸易商手中余粮较多,节后市场供应量依然较大。12月进口大豆增速回落。2020年12月我国进口大豆752万吨,低于上月的959万吨和上年同期的953万吨,为8个月来最低水平。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0033万吨,同比增长13.3%,主要因国内消费需求强劲,且部分企业补充库存。2020年10月至12月累计进口大豆2580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2400万吨。根据船期监测,2021年1月份我国进口量830万吨,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700万吨,3月份之后进口量将逐渐增加。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进口大豆9800万吨,略低于上年度的9853万吨。预测2020/21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176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1960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拉动饲料消费需求增加。另外,春节前备货需求增加,部分饲料企业担心疫情影响豆粕运输,大幅增加春节期间豆粕库存,导致油厂豆粕库存持续下滑。1月底,沿海油厂豆粕库存降至43万吨,月环比减少45万吨,同比增加7万吨。2月份由于春节停产,油厂压榨量将大幅下滑,但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充足,不会影响消费需求。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豆粕饲用消费7580万吨,同比增加600万吨。预计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9970万吨,同比增加710万吨,增幅7.7%。其中,包含220万吨国产大豆及975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663万吨,同比增加80万吨。综上,预计年度大豆供需结余32万吨。</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国内外价格情况:1月底,美湾大豆2月船期CNF报价574美元/吨,合到港完税价4268元/吨,月环比上涨148元/吨;巴西大豆2月船期CNF报价563美元/吨,合到港完税价4188元/吨,月环比上涨143元/吨。1月31日,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680~5720元/吨,环比上涨200~260元/吨,同比上涨2000~2100元/吨;国产油用大豆价格4800~4850元/吨,环比上涨100~120元/吨,同比上涨1400~1450元/吨。局部疫情影响黑龙江大豆运输,下游企业春节前备货需求增加,共同推动国产大豆价格走高,但农户和贸易商手中大豆库存偏高,节后仍有大量大豆供应市场,近期主产区大豆价格有所松动,如果节后食用消费需求持续下滑,预计后期大豆价格将震荡回落。</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2.棉花现货供给充裕,补库需求增加,但下游纺织企业采购节奏有所放缓,预计近期国内棉价或将承压盘整。</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当前籽棉交售已基本结束,皮棉购销相对顺畅。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显示,2020/21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95万吨,截至2月5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92.5万吨,同比增加14.6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88.万吨,同比增加16.8万吨,累计销售皮棉375.1万吨,同比增加91.3万吨。棉花库存同比减少。随着新棉继续上市,国内棉花库存达到年度内峰值,相比往年,纺织企业原料库存相对较低。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月初,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108.4万吨,较上月增加41.7%,同比减少3.6%,据中国棉花协会数据,12月底全国棉花周转库存总量约444.49万吨,较上月增加70.67万吨,低于去年同期13.59万吨。棉花进口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2020年12月,我国棉花进口35.47万吨,同比增长20.1万吨,同比增幅130.9%。2020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16万吨,比上年增长16.7%。</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逐渐恢复同比正增长。1月份,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病例,疫情防控形势趋紧,但经济恢复向好基本面不变,纺织品服装需求持续回暖,春夏订单充裕,纺织企业继续年底补库,棉花采购需求增加。</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国内外价格情况:拜登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提振经济复苏预期等因素影响,国际棉价继续上涨。CotlookA指数月均价每磅87.27美分,环比涨7.7%,同比涨10.4%。在外棉的强势带动下,国内棉花现货延续上涨态势,内外棉价差缩小。1月29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5147元/吨,较上月上涨318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4972元/吨,较上月上涨37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14527元/吨,较上月上涨558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81.09美分/磅,较上月上涨3.73美分/磅;内外棉价差620元/吨,环比缩小240元/吨。短期来看。棉花现货较为充裕,受春节停工影响,纺织企业原料采购节奏有所放缓,预计近期国内棉价或将承压盘整。</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3.新糖供应加快,食糖、糖浆进口大增,春节备货结束,预计国内糖价近期以震荡为主。</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1月,全国大部分蔗区呈多干旱少雨天气,利于甘蔗砍收入榨,但不利于甘蔗种植。广西局部蔗区受到寒(冻)害影响,预计单产有所下降。近期降雨增多有利于缓解旱情。预计新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145.3万公顷,较上年度增3万公顷。预计2020/21年度全国食糖产量将增长至1050万吨,较上年减少8万吨。当前,2020/21年度甘蔗糖生产进入旺季,生产进度加快,仅云南部分糖厂尚未开榨,且广西部分糖厂收榨;甜菜糖厂大部分结束生产,甜菜糖产量基本符合预期。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1月底,全国累计产糖659.4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加17.9万吨,增幅2.4%;国内食糖进入产糖旺季,截至12月末糖厂库存为206.32万吨,较上年增加24.43万吨,短期供应依旧充足。</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食糖及糖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12月我国食糖进口量为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0万吨;2020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52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88万吨。2020年12月份我国进口糖浆10.85万吨,同比增加6.97万吨。2020年全年共进口糖浆108万吨,同比增加91.3万吨。2020/21榨季截至12月底,累计进口糖浆37.35万吨,同比增加27.41万吨。由于2020年外糖及糖浆进口量大幅增长,国内食糖供应压力明显,且国内糖价与进口糖成本非常接近,预计2021年食糖进口量会有所减少。</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当前广西陈糖销售完毕,节后消费清淡,糖价面临季节性压力。截至1月底,全国累计销糖256.4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减少63.7万吨,减幅19.9%。</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国内价格情况:1月,在春节备货及国际糖价上涨等带动下,国内糖价回暖。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197元,环比上涨2.8%;同比下跌9.4%。国际糖价涨幅远大于国内糖价涨幅,国内外价差连续四个月缩小。配额内15%关税的巴西食糖到岸税后价每吨3944元,环比涨266元,涨幅7.2%,比国内糖价低1253元,价差比上月缩小123元。而进口配额外50%关税的巴西食糖到岸税后价每吨5038元,环比涨347元,涨幅7.4%,比国内糖价低159元,价差比上月缩小204元。长期来看,2020/21年度国内食糖产量增加以及进口量保持较高水平,再加上国储糖可能出库,国内食糖供需形势基本平衡,预计国内糖价或呈现震荡走势。</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4.冬季非瘟疫情反复,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出栏积极性提高,短期供应快速增加,春节后消费需求将有所下滑,预计后期生猪价格或将小幅回落。</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供给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5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已连续11个月增长。以国家统计局去年三季度末存栏量为基数,按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环比数据推算,2020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达4161万头,环比增2.9%,同比增48.0%,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0%以上。近期非瘟疫情有所反复,鉴于当前养殖场带毒生产己经成为常态,及时对出现早期症状的猪只进行及时的“拔牙”处理以及实行严格的生物防护使得规模养殖场生产暂时进入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进入冬季后,北方气温低导致猪场病毒消杀效果大大减弱,同时伴随生猪存栏持续恢复,饲养密度提高为病毒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条件,本轮非瘟疫情反弹对北方的影响明显较南方严重,或导致北方地区核心产能恢复或不及预期。近期中小养殖场(户)普遍担忧疫情进一步扩散,急于出栏,导致短期市场生猪供应量明显增加,出栏体重快速下降。四季度猪肉进口维持高位。据海关统计,12月我国猪肉进口量44万吨,创下单月进口最高纪录;1-12月累计进口猪肉438万吨,同比激增118.7%。年末屠宰量进一步恢复,2020年1-12月,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累计屠宰量16256万头,较上年减15.0%。其中,12月屠宰量2060万头,环比增26.7%,同比增41.8%。</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需求方面,春节终端需求增长有限,“就地过年”倡议一定程度减少了返乡人员数量和外出聚餐次数,节日拉动消费增加的数量将较往年减少,各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春节期间外出餐饮消费需求疲弱,预计元宵节过后猪肉消费进一步回落。</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生猪、猪肉价格小幅反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月猪肉价格每公斤53.63元,环比涨8.1%,同比跌0.3%;生猪价格每公斤35.80元,环比涨8.0%,同比涨1.2%;仔猪价格每公斤89.19元,环比涨8.0%,同比涨15.1%。生猪养殖收益有所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月,猪粮比价12.7:1,比上月提高0.09个点。全国饲用玉米价格每公斤2.82元,环比涨7.6%,同比涨34.9%;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每公斤3.52元,环比涨3.5%,同比涨14.7%。外购仔猪养殖头均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缩水,截至1月底,外购仔猪与自繁自养养殖利润相差巨大,外购仔猪头均养殖利润仅595.6元,较去年同期锐减72.7%;自繁自养头均养殖利润虽仍高达2118.6元,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3.4%。</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综上,供给方面,预计临近春节屠宰场陆续停工休假,养殖户出栏节奏加快,生猪和猪肉制品运输受阻导致北方产区供过于求,加之春节期间的冻肉储备投放力度加大,猪肉阶段性供应充足。需求方面,北方杀年猪需求兑现对猪价形成一定提振,但在返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消费反弹幅度并不乐观。短期来看,预计春节后猪肉价格或小幅下跌。长期来看,冬天北方非瘟疫情导致许多猪场核心产能受损,三元母猪种群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供给阶段性偏紧的情况有可能会再次出现。未来随着天气转暖以及疫病有效控制,下游消费逐渐恢复。预计全年生猪价格将仍能够保持在盈亏平衡线之上高位运行。</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6706799e9c-640.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bb654f760d-640-1.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f07a46054e-640-2.png"><br></section><section><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2867ed7891-640-3.png"><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