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农担管理系统
轮播图
农担新闻
今日重磅
政策法规
党建引领
我与农担
好文荐读
经验共享
农担宣介
行业资讯
互动交流
热点解读
市场信息
江苏农担学党史
媒体关注
知识问答
投稿信箱
首页
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3月)
编辑
返回文章列表
文章分类
市场信息
缩略图
选择图片
x
标签
标题
来源
h5链接
内容
<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section><p>政策要闻方面,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要求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采取过硬措施确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2月,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总体平稳。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回落,M1增速回升。社融同比增速回落。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市场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中多数较上月上行。</p><p><br></p><p>农产品方面,稻谷最低收购价发布,下游消费需求不旺,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以稳为主。新季小麦长势偏弱,全球小麦价格暴涨,预计国内小麦价格将持续强势运行。国际局势升级引发市场看涨情绪,玉米饲用消费呈稳中趋增态势,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提振市场信心,贸易商惜售严重,预计国内大豆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棉花商业库存大增,下游消费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棉花价格短期或将以高位震荡为主。食糖库存持续消化,消费进入季节性淡季,预计短期内糖价走势或将以稳为主。生猪供应压力缓解,猪价下跌动力减弱,预计市场或将维持弱势震荡态势。</p><p><br></p><p>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温氏股份、海大集团、正虹科技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大北农、新希望、中粮家佳康等发布月度业绩公告。正邦向大北农出售子公司引发深交所关注。大公国际下调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至AA-。</p><p><br></p></section><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第七年对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提出要求。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明确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中央一号文件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等八个方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同时,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把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金融政策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风险分担及补偿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措施,为推动金融资源更好服务“三农”提供了行动指南,其中,明确要求“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p><p><br></p><p>(二)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报告提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主要预期目标。报告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保障初级产品供给。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等。</p><p><br></p><p>(三)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形势。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对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平台经济治理、香港金融市场稳定等资本市场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全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会议强调,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方面必须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p><p><br></p><p>(四)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采取过硬措施确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3月18日,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大豆油料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过硬措施,不折不扣完成大豆油料扩种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要多措并举增加大豆生产,加快恢复东北地区大豆面积,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充分挖掘各地大豆种植潜力。要着力扩大油菜生产,加快开发利用冬闲田,增加春油菜种植,提高油菜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动花生生产稳定增长。要强化油茶扩种的用地和资金支持,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持续促进各类特色油料作物和木本油料生产,全面提高油料综合保障能力。 </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宏观经济。</p><p>1.1-2月,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1-2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1%、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比上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2.0%;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增长13.6%,进口增长12.9%。综合来看,今年以来经济恢复趋势向好,但1-2月份经济总量占全年比重较小,受短期因素影响较大,后期走势还需要观察。同时,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均衡,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基础仍需加力。</p><p><br></p><p>2.2月,受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共同影响,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总体平稳。从环比看,CPI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受春节因素影响,食品中鲜菜(6.0%)、水产品(4.8%)和鲜果(3.0%)价格上涨较多,鸡肉、鸭肉、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在0.3%—1.4%之间,猪肉(-4.6%)、鸡蛋(-3.7%)供应充足价格下降;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受能源价格上涨带动,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6.2%、6.7%和1.3%。从同比看,CPI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中猪肉(-42.5%)降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鲜果(6.6%)、食用植物油(6.4%)和水产品(4.9%)价格涨幅有所回落;非食品中,汽油(23.9%)和柴油(26.3%)涨幅均比上月有所扩大。</p><p><br></p><p>3.2月,受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2%转为上涨0.7%;生活资料价格由持平转为上涨0.1%。从同比看,PPI上涨8.8%,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4%,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p><p><br></p><p>(二) 金融市场</p><p>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回落,M1增速回升。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4.15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末高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社融同比增速回落。2月,新增社融规模1.19万亿元,同比少增5343 亿元。社融同比增速10.2%,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合计新增社融规模7.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00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市场预期。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其中,短贷和票据较去年同期明显多增,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大幅少增594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2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6%,较上月上行5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6%,较上月上行2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45%,较上月下行27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02%,较上月上行5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9%,较上月上行7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70%、4.60%,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2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32%,较上月上行15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91%,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9.97%,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6.17%。</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45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5家,贷款余额9415亿元,全年增加550亿元。</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主要粮食</p><p>1. 稻谷最低收购价发布,下游消费需求不旺,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以稳为主。</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稻谷生产总产量21284.3万吨,比2020年增加100万吨,增长0.5%,供给充裕有保障。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在政策导向下,2022年东北部分地区新季稻谷种植面积将调减,有助于缓解东北地区稻米市场持续产大于需的状况,也有利于优化稻谷品种结构。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2年稻谷主产区最低收购价。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较上年分别上调2元、1元、1元。</p><p><br></p><p>市场方面,2月份,东北气温逐渐回升,农户售粮心态积极,粳稻价格稳中走弱。2月底,黑龙江鸡西圆粒粳稻收购价2640元/吨,月环比持平;圆粒粳米出厂价3600元/吨,月环比下降5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266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长粒粳米出厂价3800元/吨,月环比持平。中晚籼稻市场需求疲弱,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价格随行就市、窄幅震荡。2月底,普通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560~2680元/吨,月环比上涨10~20元/吨,优质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40元/吨左右,月环比回落20元/吨。节后企业复工程度不及往年,加之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不旺,春节前采买的大米消化尚需时日,预计短期稻谷价格仍将以稳为主。</p><p><br></p><p>2.新季小麦长势偏弱,全球小麦价格暴涨,预计国内小麦价格将持续强势运行。</p><p><br></p><p>供需方面,2021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国家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收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产量13695万吨,比2020年增加270万吨,增长2.0%;受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种植效益趋好等有利因素影响,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8万公顷,增长0.8%,扭转了面积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p><p><br></p><p>气象方面,截至2月28日,华北大部处于小麦越冬期,华北南部及西北地区处于越冬至返青期,江淮、江汉和西南地区大部进入拔节期。因播种期推迟,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5省冬前部分冬小麦生长量偏少、长势偏弱。但播种以来,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冬小麦冬前生长时间延长,加之土壤墒情充足,对小麦冬前分蘖和苗情转化有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播造成的不利影响。</p><p><br></p><p>市场方面,2月底,河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70~2890元/吨,山东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030~3040元/吨;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000~301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价3000~301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302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110~160元/吨。本月普通小麦价格上涨,原因:一是新季小麦长势复杂,市场担忧2022年小麦产量及质量,为保障后续生产,积极收购市场粮源。二是中储粮和地方储备轮出小麦谨慎,数量较往年同期有所减少,且轮出价格较高。</p><p><br></p><p>3.国际局势升级引发市场看涨情绪,玉米饲用消费呈稳中趋增态势,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玉米产量27255万吨,同比增长4.6%。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我国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8272万吨,同比增加1045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截至2月28日,东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为73%,华北地区为63%,同比均偏慢2个百分点,与常年同期持平。</p><p><br></p><p>市场方面,2月份,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具体来看,2月底之前国内玉米价格走势分化,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表现在东北玉米价格稳中上涨,而华北玉米价格震荡回落。直到2月底,华北、东北产区才出现同涨。截至2月28日,东北玉米价格环比上涨70~100元/吨,华北玉米价格环比基本持平。华北玉米收获期间遭遇的连阴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玉米质量受损,同时春节前华北多雨雪天气,售粮进度偏慢。春节后出于对潮粮质量的担忧,加之天气良好,基层玉米上量明显,价格一度回落。东北地区余粮下降较快,价格保持上涨。全国范围来看,一是国内用粮企业和贸易商普遍有补库需求,尤其是东北本地企业提价收购以阻止粮源外流,二是小麦价格上涨提高贸易商采购玉米积极性,三是俄乌局势升级引发短期市场看涨情绪,提振国内玉米价格。当前,全国生猪存栏仍处高位,玉米饲用消费呈稳中趋增态势,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将高位运行。</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1.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提振市场信心,贸易商惜售严重,预计国内大豆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p><p><br></p><p>供需方面,2022年我国将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一方面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引导农民今年春播时倒茬口种大豆;在东北部分不太适应水稻的地区“水改旱”,多种大豆。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的问题,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能稳产,多收一季大豆。调查显示,2021年产大豆种植收益较好,2022年地租、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多,东北地区轮作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较高,预计今年大豆播种面积将大幅增加。</p><p><br></p><p>市场方面,2月,受俄乌冲突加剧影响,市场担心全球油脂油料受到冲击,国内外大豆价格持续上涨。2月28日,美国CBOT大豆主力合约收盘价格1638.75美分,月环比上涨148美分/蒲式耳,2月24日盘中最高曾达1759.25美分/蒲式耳。2月28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6040~6180元/吨,比上月同期上涨40~80元/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提振市场信心,但下游消费需求疲软,且上市量增加,限制价格涨幅,市场购销整体保持平稳。短期来看,节后大豆市场需求缓慢恢复,豆价上涨动力不足。长期来看,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市场参与主体看好后市,东北产区豆农、贸易商惜售,预计国内大豆价格高位运行。</p><p><br></p><p>2.棉花商业库存大增,下游消费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棉花价格短期或将以高位震荡为主。</p><p><br></p><p>供需方面,2021年棉花供应稳定,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全国棉花产量580.1万吨,同比下降2.5%。截至3月10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79万吨,同比减少15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76.7万吨,同比减少15.9万吨;累计销售皮棉237.9万吨,同比减少218.3万吨。商业库存出现增加,截至1月末,全国棉花商业库存为555.45万吨,同比增加30.09万吨;新疆棉花商业库存为457.67万吨,同比增加44.64万吨。</p><p><br></p><p>市场方面,2月以来,国内棉价下跌后反弹动力不足,国际棉价下跌后低位盘整,外棉跌幅大于国产棉,内外棉价差显著扩大。3月15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22321元/吨,较上月上涨166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21328元/吨,较上月下跌752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20704元/吨,较上月下跌1060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118.55美分/磅,较上月下跌8.17美分/磅;内外棉价差1617元/吨,环比扩大1226元/吨。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受阻,全球棉花消费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棉花价格仍将高位震荡。</p><p><br></p><p>3.食糖库存持续消化,消费出入季节性淡季,预计短期内糖价走势或将以稳为主</p><p><br></p><p>供需方面,2021/22年度甘蔗糖生产进度加快,甜菜糖生产基本结束。截至2022年2月底,甜菜糖厂除1家尚在生产外,其余糖厂全部停机。累计产糖717.66万吨,同比减少150.01万吨;累计销糖273万吨,同比减少65.5万吨;累计产销率35.25%,同比减少0.6%。其中,2月单月产糖185.5万吨,同比减少23.18万吨;单月销糖63.1万吨,同比减少18.98万吨。</p><p><br></p><p>气象方面,2月份,全国大部分蔗区气温显著偏低、降水显著偏多、日照明显偏少,不利于甘蔗收货。其中,广西甘蔗产区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不利于甘蔗正常砍收、入榨。</p><p><br></p><p>市场方面,2月,国内白糖现货价格保持平稳。广西白糖现货成交价区间为5593-5650元/吨,较上月末上涨44元/吨,涨幅0.79%。制糖集团报价保持坚挺,2月底,广西制糖集团报价区间为5640-5750元/吨,环比持平;云南制糖集团报价5550-5590元/吨,环比上调10元/吨;加工糖厂报价区间为5730-6020元/吨,环比下调20-40元/吨。近期白糖价格到达低位后刺激现货糖成交走量,贸易商库存有所消化,但季节性消费淡季下,整体现货成交一般,预计短期内市场或将延续平淡走势。</p><p><br></p><p>4.生猪供应压力缓解,猪价下跌动力减弱,预计市场或将维持弱势震荡态势。</p><p><br></p><p>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90万头,较上年末下降0.9%,同比下降3.7%,7个月累计调减274万头,但仍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63%,处于产能出清的阶段。年前备货较大以及部分地区开工复学相对延后导致后市需求被透支,生猪市场整体供过于求。不同养殖主体应对行为差异较大,其中规模企业受资金压力影响,出栏动力仍然较充足,而散养户对低价抵触情绪有所增加,整体表现出一定的惜售情绪。</p><p><br></p><p>市场方面,2月大部分时间属于春节后需求疲弱期,生猪价格在2月上旬便快速下滑,但随后进入长达三周的稳定期。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月份,活猪价格为14.06元/公斤,环比下降10.95%,同比下降55.64%;猪肉价格为25.27元/公斤,环比下降6.27%,同比下降50.09%。仔猪价格为25.41元/公斤,环比下降5.13%,同比下降72.05%。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2月中旬全国猪粮比价为5.37:1,比第4周跌3.59%,按此速度,预计3月上旬全国猪粮比价将过度下跌至一级预警区间,生猪养殖将面临重度亏损。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繁自养养殖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头均亏损260元左右;外购仔猪养殖户头均盈利不足20元。短期来看,随着猪价的进一步下跌,需求端的改善预期将会进一步显现,并且在整体产能以及出栏体重呈现下滑的情况下,供应压力将有所缓解,未来猪价下跌动力也将有所减弱,预计市场或将维持弱势震荡态势。</p><p><br></p><p><strong>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温氏预计2021年亏损133亿元</strong></p><p>2月23日,温氏股份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49.63亿元,同比下降13.31%;净利润为-133.37亿元,同比下降279.61%。与此同时,温氏还对目前存栏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初步计提了减值准备约21亿元。对于净利润大幅亏损,公司称主要是受到生猪价格大幅下跌、饲料价格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影响。其中,生猪价格大幅下降是造成公司业绩亏损最主要的原因。</p><p><br></p><p><strong>(二)大北农发布2月业绩公告</strong></p><p>3月10日,大北农发布2月业绩公告,2022年2月销售生猪28.10万头,销售收入3.6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环比增长-39.47%,同比增长-23.49%;销售数量环比增长-32.53%,同比增长62.90%;商品肥猪出栏均重115.42公斤,销售均价11.96元/公斤。2022年1-2月,累计销售生猪69.75万头,同比增长45.80%。累计销售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41.49%。公司称,本月生猪销售数量环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猪肉消费量增加影响猪只提前出栏,以及2月份销售天数较少等因素的叠加影响。</p><p><br></p><p><strong>(三)新希望发布2月业绩公告</strong></p><p>3月9日,新希望发布2022年2月业绩公告,本月销售生猪97.73万头,环比变动-24.39%,同比变动40.05%;收入为11.03亿元,环比变动-32.66%,同比变动-45.88%;商品猪销售均价11.39元/公斤,环比变动-12.79%,同比变动-61.23%。公司表示,生猪销售数量同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产能正常释放,2021年中期相比2020年中期的仔猪投放力度明显增大。生猪销售收入环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行情导致猪价下行。</p><p><br></p><p><strong>(四)海大预计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6.54%</strong></p><p>2月25日,海大集团发布了2021年业绩快报,预计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867.40亿元,同比增长43.79%;净利润为16.01亿元,同比下降36.54%;基本每股收益0.97元,同比下降39.38%。海大集团表示,2021年净利润波动原因有二,一是禽类及生猪养殖亏损,二是公司员工成本、财务费用上涨较大。其中,海大集团去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亏损9亿-10亿元;全年新增员工7000多名,员工薪酬等费用同比增长超40%;同时财务费用增长约70%。</p><p><br></p><p><strong>(五)中粮家佳康发布2月业绩公告</strong></p><p>3月9日,中粮家佳康发布2月业绩公告,公司及其附属公司2022年2月生猪出栏量35.7万头,环比减少11.6%;当月生鲜猪肉销量1.5万吨,环比减少16.2%,其中生鲜猪肉业务中品牌收入占比29%;商品猪每公斤销售均价由12月份14.92元人民币,降至11.89元人民币,环比降幅11.9%。</p><p><br></p><p><strong>(六)牧原发布1-2月生猪销售简报</strong></p><p>3月8日,牧原股份发布1-2月业绩公告,2022年1-2月份,公司销售生猪783.1万头(其中仔猪销售28.2万头),同比增长60.2%,销售收入101.62亿元,同比减少17.2%。其中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合计销售生猪103.82万头。商品猪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12.38元/公斤,比2021年12月份下降16.07%。</p><p><br></p><p><strong>(七)正虹科技预计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2.24亿</strong></p><p>3月3日,正虹科技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约14.32亿元,同比增加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24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8412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利润总额同比减少879.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营业总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公司生猪产能逐渐释放,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加,营业总收入增长。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生猪市场销售价格下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及生物安全防控投入增加等因素叠加,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导致公司生猪养殖业务亏损。</p><p><br></p><p><strong>(八)正邦向大北农出售子公司引发深交所关注</strong></p><p>3月1日,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向大北农出售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一系列公司股权资产,涉及资产交易总额约为20亿元至25亿元,如完成本次交易,预计将获得11亿元至19亿元的投资收益。据公告,上述标的资产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合计63.43亿元,占正邦科技同期营收的15.87%;实现净利润合计2.05亿元,正邦科技同期亏损76.27亿元。对此,深交所要求正邦科技解释出售上述标的资产的背景、必要性与合理性,对公司后续经营和业绩可能产生的影响,交易的定价依据及其合理性、公允性,以及对上述标的资产作出净资产和未来三年业绩承诺的测算依据及其合理性等问题。</p><p><br></p><p><strong>(九)大公国际下调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至AA-</strong></p><p>3月18日,大公国际发布公告称,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等因素导致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大幅亏损,盈利能力恶化,同时短债压力上升,面临一定经营和流动性压力。因此,大公国际决定将正邦科技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整为AA-,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p><p><br></p><p><br></p>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