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编辑 删除

ID1393
文章分类12
标签市场信息月报
标题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2月)
发布时间2022年3月2日 下午4:30:18
来源国家农担联盟公司
h5链接
内容<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c8c41fcd1e-00.jp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政策要闻方面</strong>,国务院印发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自2022年起开展,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和种植业管理司联合印发通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春耕备耕专项行动。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会议,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现代农产品流通、农业农村信息化三大体系。</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strong>,1月,先行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PPI环比继续下降,同比涨幅回落。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续升,M1增速回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及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单月新高。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农产品方面</strong>,稻谷市场整体需求较差,市场化收购进度慢,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维持低位。小麦经营主体惜售心理有所减弱,节后面粉销售清淡,预计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企业补库存需求将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预计玉米节后价格仍将以稳为主。地方储备入市收购增加新需求点,市场供应偏紧,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新棉销售困难,产业下游面临原料上涨和订单不足的“双重挤压”,预计节后棉价或将逐渐回落。国产糖减产加上进口减少,供需形势好转,预计糖价或将震荡上行。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预计节后猪肉市场或将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养殖亏损风险加大。</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strong>,温氏股份、大北农发布1月销售情况公告。新希望、中粮家佳康等发布1月业绩公告。正邦科技、正虹科技、天邦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均为预亏。傲农生物发布公司对外担保额。牧原股份32家子公司承兑商票逾期。</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国务院发布规划,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strong>2月1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增强农业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和“压舱石”的稳定作用,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规划》明确,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规划》安排了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七方面发展任务,谋划了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等九方面五十八项重大工程、行动和计划,提出了畅通城乡要素循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改革措施。<strong>《规划》指出,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支持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优先支持县域发展等。</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自2022年起开展,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strong>2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决定自2022年起面向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通知》明确了普查总体要求、对象与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工作要求,将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三)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春耕备耕专项行动。</strong>2月18日,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和种植业管理司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春耕备耕专项行动的通知》,依托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平台,开展金融支持春耕备耕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助力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协调支持各相关金融机构结合今年春耕备耕形势和需要,在现有涉农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专属金融产品,优化授信条件,简化放贷程序,鼓励通过信用贷款、利率优惠等方式,提供更加便捷的授信服务,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春耕备耕力度,确保信贷产品与农时相衔接。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农业经营主体春耕备耕信贷需求摸底调查,根据农户意愿,通过信贷直通车平台,帮助对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和银行机构。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时间为2022年2月15日至4月15日。</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四)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会议,着力构建农业农村市场信息三大体系。</strong>1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及“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加强统计质量建设,强化分析预警,提升信息发布效果,建设更加完备有力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紧紧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攻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强化产地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品牌强农,建设更加畅通有效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紧紧围绕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抓好规划落地,突出建设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建设更加先进适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体系。会议同时对抓好冬春“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p><strong><br></strong></p></section><section><p>1.<strong>1月,先行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strong>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1.1%和51.0%,较上月低0.2、1.6和1.2个百分点,但均保持在扩张区间,传递出2022年经济运行和市场预期开局“稳”的积极信号。 </p><p><br></p><p>2.<strong>1月,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strong>1月,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做好春节前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strong>从环比看</strong>,CPI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4%。其中,受节日因素影响,食品中鲜果(7.2%)、水产品(4.1%)和鲜菜(3.1%)价格上涨,猪肉(-2.5%)供应充足,价格下降;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非食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5%-2.4%,服务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3%。<strong>从同比看</strong>,CPI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食品中猪肉(-41.6%)、鲜菜(-4.1%)价格下降,鲜果(9.9%)和水产品(8.8%)价格涨幅扩大;非食品中,汽油(20.7%)和柴油(22.7%)涨幅均比上月有所回落。</p><p><br></p><p>3.<strong>1月,PPI环比继续下降,同比涨幅回落。</strong>1月,煤炭、钢材等行业价格走低,带动工业品价格整体继续回落。<strong>从环比看</strong>,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持平。<strong>从同比看</strong>,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8%,涨幅回落1.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8%,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二) 金融市场。</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strong>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续升,M1增速回落。</strong>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和0.4个百分点,增速回升幅度较大。狭义货币(M1)余额61.39万亿元,同比下降1.9%,剔除春节错时因素影响,M1同比增长约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5%。<strong>社融同比大幅多增</strong>。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6.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创单月新高。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0.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较上月增速上行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反弹。<strong>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单月新高。</strong>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元,创单月新增规模新高,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85万亿元和3944亿元。其中,居民部门同比少增4270亿元,企业部门同比显著多增8100亿元,宽信用措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端,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p><p><br></p><p>2.<strong>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strong>,1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1%,较上月下行1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上月下行5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72%,较上月下行10BP。<strong>债券市场利率方面</strong>,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97%,较上月下行26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2%,较上月下行5BP。<strong>信贷市场利率方面</strong>,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70%、4.60%,较上月分别下调10BP、5BP。<strong>民间借贷利率方面</strong>,1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17%,较上月下行16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2.13%,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1.55%,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6.56%。</p><p><br></p><p>3.<strong>小贷行业情况</strong>。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45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5家,贷款余额9415亿元,全年增加550亿元。</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br></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strong>稻谷市场整体需求较差,市场化收购进度慢,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维持低位。</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稻谷生产总产量21284.3万吨,比2020年增加100万吨,增长0.5%,供给充裕有保障。1月下旬,稻谷市场购销基本停滞,大米加工企业陆续关机停工进入假期模式。春节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强,截至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粳稻354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量1082万吨,同比增加728万吨。中晚籼稻累计收购2657万吨,同比增加14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量236万吨。</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1月份,东北农户年前集中出售变现,粳稻价格稳中走弱。黑龙江鸡西圆粒粳稻收购价264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月环比均持平。吉林德惠超级稻收购价2780元/吨,月环比下降120元/吨。中晚籼稻市场采购需求减弱,稻谷价格小幅回落。普通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560~2640元/吨,月环比持平,优质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640~2660元/吨,环比回落10~20元/吨。当前稻谷市场整体需求较差,市场化收购进度慢,随着入春后气温升高储存难度加大,或将导致价格进一步走低。</p><p><br></p><p>2.<strong>小麦经营主体惜售心理有所减弱,节后面粉销售清淡,预计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2021年各地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农民种粮补贴,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产量13695万吨,较上年增加270万吨,增长2.0%;受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种植效益趋好等有利因素影响,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8万公顷,增长0.8%,扭转了面积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小麦单产5811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69公斤/公顷,增长1.2%。</p><p><strong><br></strong></p><p><strong>气象方面</strong>,1月,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冬小麦冬前生长时间延长,加之土壤墒情充足,对小麦冬前分蘖和苗情转化有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播造成的不利影响。截至1月31日,北方冬麦区大部20厘米土壤墒情为近10年同期最好。江淮、江汉、西南等地冬麦区大部10月中旬以来光温条件较好、墒情适宜,大部降雨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总体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分蘖生长。</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1月底,河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70~2890元/吨,山东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70~2880元/吨,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70~288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60~289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292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10~20元/吨。1月份,普通小麦价格走势基本平稳,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重启政策性小麦拍卖,同时,中央及地方各级储备小麦陆续轮出,市场流通粮源增加,面粉企业供应有保障,提价收购小麦心态不强。二是持粮主体惜售心理有所减弱。三是面粉销售“旺季不旺”现象明显,加工企业开机率偏低,需求减少。预计小麦价格或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运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3.企业补库存需求将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预计玉米节后价格仍将以稳为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2020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虽然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北陕甘宁局部地区阶段性干旱,秋收时期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对部分地区秋粮产生一定影响,但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全国玉米单产41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2020年减少1.7公斤,下降0.4%。玉米产量27255万吨,较2020年增加1190万吨,增长4.6%。</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1月,东北玉米市场购销两旺,价格稳中有涨。1月底,黑龙江绥化玉米收购价2360~2390元/吨,月环比上涨20~50元/吨,同比低250~300元/吨;吉林松原收购价2460元/吨,长春收购价2450元/吨,辽宁铁岭收购价2530元/吨,月环比上涨20~40元/吨,同比低300~35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春节前本地加工企业积极收购增加库存,而且为锁住粮源减少外流,有提价动力,同时临近春节物流运费上涨也推高到厂价格。二是部分贸易主体担心售粮高峰过后价格上涨,已经开始收购和建立库存。三是南方销区企业也正在积极备货,企业补库存需求将对价格形成较强支撑,基本化解集中卖粮压力。预计春节后价格仍将以稳为主。</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二)重要农产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1.地方储备入市收购增加新需求点,市场供应偏紧,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扩大轮作规模,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2022年,黑龙江省计划增加大豆播种面积1000万亩,四川省计划扩种大豆310万亩,持续提升大豆自给率。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同比下降14.8%,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有望持续增加。</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2月初,美国CBOT大豆主力合约收盘价格1556.50美分/蒲式耳,月环比上涨166美分/蒲式耳。南美部分大豆产区天气持续干燥,产量预估大幅下调,而美国大豆出口需求好转,加上资金活跃推动大豆价格升至8个月来高位,预计短期美国大豆价格继续偏强运行。2月初,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5980~612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60~80元/吨。近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提振市场信心,黑龙江省级储备入市收购增加新需求点,市场供应偏紧,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2.新棉销售困难,产业下游面临原料上涨和订单不足的“双重挤压”,预计节后棉价或将逐渐回落。</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2021年棉花供应稳定,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全国棉花产量580.1万吨,同比下降2.5%。其中,新疆产量预计526.2万吨,同比增长0.2%。新棉加工基本结束,销售依旧不畅。截至1月13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74.7万吨,同比减少13.6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6.1万吨;累计销售皮棉143.2万吨,同比减少160.7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04.3万吨,其中新疆棉销售121.8万吨,同比减少140.8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82.8万吨。</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1月份以来,新棉销售依旧困难,纺织后续订单乏力愈发明显,棉花商业库存大幅高于往年。新棉大量上市后,下游消费弱势延续,春节前未出现往年同期的备货潮,企业纷纷计划提前放假,棉花商业库存不断增加,加之疫情持续影响,市场情绪转淡,但资本追涨情绪持续,推动国内棉价逆势上涨。1月14日,郑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21270元/吨,较2021年12月均价上涨1517元/吨,涨幅7.68%;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21881元/吨,较2021年12月均价上涨1002元/吨,涨幅4.17%。当前产业下游面临原料上涨和订单不足“双重挤压”,预计节后棉价或将逐渐回落。</p><p><strong><br></strong></p><p><strong>3.国产糖减产加上进口减少,供需形势好转,预计糖价或将震荡上行。</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2021/22年度甘蔗糖生产进度加快,甜菜糖生产基本结束</strong>。</p><p><br></p><p>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1月底,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532.16万吨。其中,产甘蔗糖447.81万吨;产甜菜糖84.35万吨。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209.9万吨,累计销糖率39.44%。其中,销售甘蔗糖165.14万吨,销糖率36.88%;销售甜菜糖44.76万吨,销糖率53.06%。</p><p><strong><br></strong></p><p><strong>气象方面</strong>,1月份,全国大部分蔗区呈阴雨寡照天气,局部地区寒(冻)害不利于甘蔗砍收入榨,但总体影响有限。</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截至1月底,本制糖期全国重点制糖企业成品白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5745元/吨,其中,甘蔗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5738元/吨,甜菜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5785元/吨。1月,成品白糖平均销售价格5697元/吨,其中,甘蔗糖平均销售价格5687元/吨,甜菜糖平均销售价格5813元/吨。当前产区处于开榨高峰,新糖总体供应充裕。中长期来看,国内减产加上进口减少,供需形势好转,预计糖价或将震荡上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4.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预计节后猪肉市场或将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养殖亏损风险加大。</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供需方面</strong>,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较11月末增长了33万头,产能回到合理水平。生猪存栏达到4.49亿头,较上年增长10.5%。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1月,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市场供应充足,近期部分养殖户将2月份出栏计划提至节前,导致终端白条走货不畅,加之部分地区疫情管控力度不断升级,多地出行、公共聚餐及团膳消费限制性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春节消费,猪价弱势下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市场方面</strong>,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月生猪价格重回震荡下行通道,活猪价格为15.79元/公斤,环比下降11.11%,同比下降55.93%;猪肉价格为26.96元/公斤,环比下降5.54%,同比下降49.72%。仔猪价格为26.79元/公斤,环比下降4.53%,同比下降69.97%。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月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57∶1,连续三周处于5:1-6:1之间,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设定的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预计发改委将视情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地方按规定开展收储工作。养殖利润延续走低态势。自繁自养平均亏损约240元/头,外购仔猪育肥平均盈利约27元/头。当前国内生猪供给仍将呈现阶段性过剩,存栏与能繁数据仍处于高位,供给宽松局面或将持续较长时间。预计2022年行业产能将以继续优化为主,猪价在节后将继续探底,二季度以后猪价才会逐渐企稳回升,三季度可能出现年内反弹,预计全年的猪价高点会出现在四季度,价格整体可能还是在盈亏平衡点16元-18元/公斤区间波动,全年养殖亏损风险加大。</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alt="图片"></p><p><strong>(一)温氏股份发布1月销售情况公告</strong></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br></p><p>2月11日,温氏股份发布1月销售情况公告,当月公司销售肉鸡9019.84万只(含毛鸡、鲜品和熟食),收入26.35亿元,毛鸡销售均价13.98元/公斤,环比下降分别为5.63%、8.57%、4.25%,同比变动分别为6.00%、8.26%、-0.14%。销售白羽鸡苗2418.67万只。</p><p><br></p><p>销售肉猪150.61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24.71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4.09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22.75%、7.86%、-13.08%,同比变动分别为50.01%、-39.29%、-58.79%。主要销售指标变化因素如下:一是公司投苗增加和肉猪生产成绩提高,导致肉猪销量同比上升。二是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肉猪销售均价以及收入同比下降。</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二)大北农发布1月销售情况公告</strong></p><p><br></p><p>2月14日,大北农发布1月份生猪销售简报,当月公司销售生猪41.65万头,环比下降8.16%,同比增长36.16%;销售收入6.08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23.71%、48.78%。商品肥猪出栏均重113.22公斤,销售均价13.6元/公斤。此外,大北农发布“关于控股股东、董事长减持股份比例超过1%的公告”。自2021年12月10日至公告披露日,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43,465,019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5%。目前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已不足25%。公司方面对此的解释是,降低质押率。从目前数据看,邵根伙仍有接近4成的股份未解押,占公司总股本的9.76%。</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三)新希望发布1月业绩公告</strong></p><p><br></p><p>2月15日,新希望发布2022年1月业绩公告,上月公司销售生猪129.26万头,环比增加20.62%,同比增加76.61%;收入为16.38亿元,环比增加6.78%,同比减少34.66%;商品猪销售均价13.06元/公斤,环比下跌10.91%,同比下跌57.21%。公告显示,生猪销售数量同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产能正常释放,2021年中期相比上年同期的仔猪投放力度明显增大。生猪销售收入和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不景气,猪价持续下行。</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四)中粮家佳康发布1月业绩公告</strong></p><p><br></p><p>2月9日,中粮家佳康发布1月业绩公告,公司及其附属公司2022年1月生猪出栏量40.4万头,同比增加25.47%,当月生鲜猪肉销量1.79万吨,环比减少9.1%,其中生鲜猪肉业务中品牌收入占比(指品牌生鲜猪肉业务收入除以生鲜猪肉业务收入)30.59%;商品猪每公斤销售均价由12月份的14.92元降至13.5元,环比降幅9.5%。</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五)正邦科技预计2021年业绩由盈转亏</strong></p><p><br></p><p>正邦科技在1月28日发布业绩预告称,2021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全年净利润亏损182亿元-197亿元,同比下降416.84%-442.96%;预计扣非净利润亏损173亿元-188亿元,同比下降388.57%-413.59%。2021年业绩变动原因在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下滑,公司单头猪收入下降1653元,销量上升叠加销售价格下降影响利润88.73亿元。因公司产业单一,利润贡献主要为生猪养殖业务,相比多元化公司受猪周期影响更大。此外,报告期内,因长江以北疫情较为严重,导致整体养殖成绩较差,猪只死亡较为严重,后续基于管理半径过大及公司整体布局的考量,北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缩减。</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六)正虹科技预计2021年度亏损1.9亿元-2.4亿元</strong></p><p><br></p><p>1月28日,正虹科技晚间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9亿元-2.4亿元,由盈转亏。公司生猪养殖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及生物安全防控投入增加等因素叠加,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加之生猪市场销售价格下降。</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七)天邦股份预计2021年亏损35-40亿元</strong></p><p><br></p><p>1月25日,天邦股份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年亏损35-40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2.4亿元。其中,生猪养殖业务出现深度亏损。数据显示,2021年天邦股份累计销售生猪428万头,同比增长39%,商品肥猪销售均价18.38元/公斤,同比下降了64%。公司业绩出现深度亏损主要来自生猪养殖业务,目前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并出现过剩,供过于求导致生猪价格在2021年整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21年公司生猪销售头数同比增长39%,但商品肥猪销售均价却同比下降了64%,以上因素叠加造成了公司巨亏。</p><p><strong><br></strong></p><p><strong>(八)傲农生物发布公司对外担保额</strong></p><p><br></p><p>傲农生物2月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及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对外担保余额约9.1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3.25%;公司对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为约52.3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1.07%;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为公司其他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为约4.9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8.19%;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对母公司实际担保余额为约9.51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34.7%。</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九)牧原股份32家子公司承兑商票逾期</strong></p><p>2021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的《商票持续逾期名单》显示,牧原股份直接或间接控股的32家公司承兑的商票持续逾期。当月牧原股份核查后发布公告,截至2021年12月6日,公司9家子公司尚存逾期未支付商业承兑汇票合计755.98万元。公司解释称,没有按时兑付商票的原因是由于未及时收到部分持票人的有效提示付款申请,或持票人选择的清算方式不符合银行要求等原因。</p></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