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编辑 删除

ID1350
文章分类12
标签市场信息月报
标题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2年1月)
发布时间2022年2月10日 下午3:46:22
来源国家农担联盟公司
h5链接
内容<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8f9931f071-111.jpg"></p><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政策要闻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2021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办就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部印发规划,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全年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PPI涨幅高位回落。金融市场方面,M2受全面降准和财政投放增加提振,环比增速高于市场预期。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两年平均同2020年、2021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债券市场利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p><p><br></p><p>农产品方面,地方储备提升籼稻收购力度,但供给压力较大,终端需求疲软,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持续低位震荡。小麦贸易主体出货积极性增加,面粉销售“旺季不旺”,预计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基层玉米销售进度偏慢,企业补库存需求增加,短期内价格或将以稳为主。国产大豆上市量增加,进口大豆集中到港,下游食用需求偏弱,预计节后大豆价格或出现回落。新季棉花总产量略减,但纺织企业采购意愿不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或将延续高位震荡态势。食糖主产区生产进入高峰,供给压力不减,加之下游消费受限,预计短期国内现货价格以弱势震荡为主。养殖户集中出栏,市场供给宽松,春节对消费拉动作用有限,预计节后猪肉市场或将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p><p><br></p><p>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方面,中粮集团2021年营收超6600亿元。温氏股份披露2021年业绩预报,预计亏损130亿元至138亿元。大北农披露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担保余额约为89.14亿元。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拟A股上市。牧原股份披露2021年业绩预报,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65亿元-80亿元。新希望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中化农业构筑“金融+农业+科技”新生态。正邦科技就“借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传闻进行回应。海大集团控股子公司环境违法被罚。</p><p><br></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2020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22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等。</p><p><br></p><p>(二)2021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2021年,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再获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巩固向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产量13657亿斤、在高基数上增加了267亿斤。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截止到2021年底,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产能回到合理水平。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同时,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增长4.1%,牛奶产量增长7.1%,水产品产量增长2%以上。蔬菜水果供应充足。预计全年蔬菜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水果产量超过2.9亿吨。耕地保护建设持续加强。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390万家和22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16.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p><p><br></p><p>(三)国办就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作出部署。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1〕52号),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支持创新优化融资模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利用、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要求统筹建立或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进一步整合公共信用信息,逐步将纳税、社会保险费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加强对获得贷款企业信用状况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潜在风险等。《实施方案》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实现本领域相关信息系统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相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市场化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供贷款贴息等。</p><p><br></p><p>(四)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规划,聚焦要害短板,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进步。2021年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畜禽养殖机械化率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等目标。力争突破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短板技术,农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世界第一方阵,生物育种、农业5G应用、动物疫苗等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p><p><br></p><p>(五)农业农村部印发规划,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1月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到203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规划》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部署了25项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和行动计划,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2021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7.1%、8.2%、8.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因素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变。2022年,国内经济有望实现稳中有进。</p><p><br></p><p>2.12月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偏弱,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较三季度有所回升。2021年四季度,GDP增速为4.0%。分季度看,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18.3%、7.9%、4.9%、4.0%;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9%、5.5%、4.9%、5.2%。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前值3.8%,工业生产延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4.9%,前值5.2%。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上行,基建投资增速降幅有所收窄,但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降幅明显扩大至-13.1%,两年平均增速由正转负,是投资增速的主要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前值3.9%,消费增速继续下行。货物进出口总金额5865亿美元(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16.8%。</p><p><br></p><p>3.全年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2021年,消费市场总体平稳,CPI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月度同比总体呈波动上行态势。12月,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12月,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消费市场总体平稳。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3%。其中,食品中,鲜菜上市量增加,价格高位回落,环比由上月上涨6.8%转为下降8.3%,鲜果(3.4%)、猪肉(-11.8%)价格变动较大。非食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影响,汽油(-5.4%)和柴油(-5.8%)价格降幅较大。从同比看,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6.7%,鲜菜价格上涨10.6%,鸡蛋、淡水鱼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14.2%、16.7%和9.0%。非食品中,汽油(23.0%)和柴油(25.4%)涨幅均比上月回落较多。</p><p><br></p><p>4.年内积极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PPI涨幅高位回落。2021年,国内积极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PPI由上年下降1.8%转为上涨8.1%,PPI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冲高回落走势。12月,PPI环比由平转降,同比涨幅回落。12月,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叠加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从环比看,P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6%,降幅比上月扩大1.5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涨0.4%转为持平。从同比看,PPI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4%,涨幅回落3.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涨幅与上月相同。</p><p><br></p><p><strong>(二)金融市场。</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货币金融情况。M2受全面降准和财政投放增加提振,环比增速高于市场预期。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4.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社融增速回升,基本符合预期。12月,新增社融2.3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206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近1.2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多亿元。社融增速较上月进一步回升至10.3%。从两年平均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2020年、2021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体现了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3万亿元,受居民端所拖累,同比少增1234亿元。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11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2020年12月下降0.1个百分点。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2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2%,较上月下行1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9%,较上月上行3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82%,较上月上行13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23%,较上月下行6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77%,较上月下行14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0%、4.65%,其中1年期报价下调5BP。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2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33%,较上月下行38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52%,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4.68%,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4.33%。</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1家,贷款余额9353亿元,前三季度增加488亿元。</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地方储备提升籼稻收购力度,但供给压力较大,终端需求疲软,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持续低位震荡。</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稻谷生产总产量21284.3万吨,比2020年增加100万吨,增长0.5%;播种面积4.49亿亩,比上年减少231万亩,下降0.5%;单产47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6公斤/亩,增长1.0%。稻谷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供给充裕有保障。</p><p><br></p><p>市场方面,12月份,东北地区粳稻价格整体平稳,局部地区小幅下滑,米价呈现圆粒降、长粒升的特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黑龙江圆粒粳稻收购价2640元/吨,同比下降20元/吨;圆粒粳米出厂价3650元/吨,同比下降23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同比下降280元/吨。12月份,中晚籼稻市场终端消费需求依然疲软,中晚籼米出厂价格基本平稳,而在地方储备政策的支撑下,中晚籼稻收购价格震荡偏强。据监测,12月底,普通中晚籼稻主流价格2560~2640元/吨,月环比上涨20~4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价格冲高回落,目前主流价格3700~3840元/吨,月环比基本持平。截至12月25日,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176万吨,收购量不大,粮源主要还是存在于市场流通环节,加之进口大米数量大幅增加,国内整体供应宽松,临近春节,终端消费需求仍未见好转,预计节前中晚籼稻价格仍将在最低收购价格上方窄幅波动。</p><p><br></p><p>2.小麦贸易主体出货积极性增加,面粉销售“旺季不旺”,预计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p><p><br></p><p>供需方面,2022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115元/50公斤,较2021年上调2元/50公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产量13695万吨,较上年增加270万吨,增长2.0%;受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种植效益趋好等有利因素影响,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6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9万公顷,增长0.8%,扭转了面积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小麦单产5805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69公斤/公顷,增长1.2%。</p><p><br></p><p>气象方面,12月,北方冬麦主产区大部热量充足、墒情适宜,光照条件较好,明显利于小麦冬前分蘖生长和苗情转化升级。南方大部光热充足,大部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出苗生长和分蘖。</p><p><br></p><p>市场方面,12月底,河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50~2870元/吨,山东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50~2860元/吨;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60~288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2860元/吨,月环比上涨20~40元/吨。供给方面,12月临近“双节”,持粮主体有一定回笼资金的需求,贸易商小麦出货积极性较前期有所提升;需求方面,企业开机率同比偏低,面粉销售“旺季不旺”,加工企业以随用随采和消化库存小麦为主,集中采购较少,部分加工企业为面粉销售旺季做准备,对小麦需求量有所增加,预计短期小麦价格维持高位运行。</p><p><br></p><p>3.基层玉米销售进度偏慢,企业补库存需求增加,短期内价格或将以稳为主。</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增强,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2020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2021年,虽然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北陕甘宁局部地区阶段性干旱,秋收时期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对部分地区秋粮产生一定影响,但全国主要农区大部分时段光温水匹配良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全国玉米单产41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2020年减少1.7公斤,下降0.4%。玉米产量27255万吨,比2020年增加1190万吨,增长4.6%。</p><p><br></p><p>市场方面,12月中下旬开始,东北大部地区气温下降,大部地区上冻,利于脱粒售粮,市场上量增加,主产区玉米价格保持稳中有降走势。12月底,黑龙江齐齐哈尔玉米收购价2350元/吨,月环比下降40~70元/吨,同比低100~130元/吨;吉林松原收购价2420元/吨,辽宁铁岭收购价2520元/吨,月环比上涨20~30元/吨,同比低40~9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新季玉米上市迟,且上年同期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部分基层农民存在看涨惜售心理,前期基层农民售粮进度较慢,大量粮食仍在农民手中。二是贸易主体入市谨慎,东北降雪早、气温高,部分地趴粮出现明显的霉变和毒素超标问题,贸易企业大量收粮意愿不强。三是2022年春节提前、售粮期缩短,种植户仍然存在一定售粮压力。近期加工企业将积极收购增加库存,南方销区企业也为春节备货,补库存需求将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预计短期玉米价格将以稳为主。</p><p><br></p><p><strong>(二)重要农产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国产大豆上市量增加,进口大豆集中到港,下游食用需求偏弱,预计节后大豆价格或出现回落。</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主要因大豆收益与玉米相比较低,农民种植意愿减弱。大豆单产130公斤/亩,同比下降1.8%,总产量1640万吨,同比减少16.4%。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预计2022年国家将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鼓励大豆种植,大豆播种面积有望增加。</p><p><br></p><p>市场方面,11月中旬以来,随着国产大豆上市量增加,进口大豆集中到港,在下游食用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国产大豆价格震荡走低。12月31日,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在5950~6050元/吨,比上月同期下调120~150元/吨。预计春节前国产大豆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由于农户余粮偏多,春播前集中售粮时价格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较大。</p><p><br></p><p>2.新季棉花总产量略减,但纺织企业采购意愿不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或将延续高位震荡态势。</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新季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87万吨,较上年减少54.4万吨。截至1月13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74.7万吨,同比减少13.6万吨,其中新疆交售526.2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47.6万吨,同比减少28.9万吨,其中新疆加工505.6万吨;累计销售皮棉143.2万吨,同比减少160.7万吨,其中新疆销售121.8万吨。</p><p><br></p><p>市场方面,12月,国内外棉花价格震荡反弹,内外棉价差再度扩大。1月10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21666元/吨,较12月初上涨1073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20926元/吨,较12月初上涨781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20300元/吨,较12月初上涨330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115.63美分/磅,较12月初上涨7.18美分/磅;内外棉价差1352元/吨,环比扩大729元/吨。节前下游纺织企业采购意愿不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或将延续高位震荡态势。</p><p><br></p><p>3.食糖主产区生产进入高峰,供给压力不减,加之下游消费受限,预计短期国内现货价格以弱势震荡为主。</p><p><br></p><p>供需方面,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12月底,2021/22年度已累计产糖27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75万吨,其中,甘蔗糖减少25万吨,甜菜糖减少50万吨;累计销糖12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8万吨;累计销糖率46.2%,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南方甘蔗糖生产逐步进入旺季,广西糖厂已全部开榨,云南开榨糖厂19家、广东17家、海南4家。</p><p><br></p><p>气象方面,12月,云南蔗区降水偏多,出糖率和甘蔗砍运受到影响,但广西大部分蔗区和广东湛江蔗区日照充足、降水偏少、日较差较大,有利于甘蔗糖分进一步转化积累和甘蔗砍运。北方连续低温天气导致主产区冻化菜出现,甜菜出糖率大幅下降。</p><p><br></p><p>市场方面,12月,广西糖厂逐步进入压榨高峰,新糖季节性集中上市,库存逐步累积,加之进口保持高位,总体供应充裕,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作用下食糖消费增长受限,近期国内白糖现货价格偏弱运行。随着进口减少,库存拐点有望在一季度末出现,预计短期国内现货价格以弱势震荡为主。</p><p><br></p><p>4.养殖户集中出栏,市场供给宽松,春节对消费拉动作用有限,预计节后猪肉市场或将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p><p><br></p><p>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截止至12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较11月末增长了33万头,产能回到合理水平。生猪存栏达到4.49亿头,较上年增长10.5%,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近期很多养殖户赶在春节前集中出栏,而且前期一些压栏的育肥猪同时上市,造成市场整体供应偏松。</p><p><br></p><p>疫病方面,2021年以来,全国报告了11起非洲猪瘟疫情,累计扑杀生猪0.21万头,虽未出现区域性暴发流行,但疫情处于点状发生态势。当前全国大部地区进入寒冬季节,封闭式猪场中呼吸道类疾病以及腹泻类疾病爆发风险持续加大。</p><p><br></p><p>市场方面,近来生猪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1月21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6.75元,比较1月1日下降2.5元,而上市量同比增加了7成左右。1月份第三周,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6.24元,环比上周下降2.6%。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月中旬,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75∶1,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部分上市猪企养殖成本约在18元/公斤到20元/公斤之间,按照目前的猪价测算,大型企业已基本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养殖成本较高的企业每头猪亏损约300元左右。2021年11月份、12月份全国规模猪场5月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分别增长26%、28%,按2个月左右的育肥时间,这批猪将在春节前后出栏上市,预计节后猪肉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局面。</p><p><br></p><p><strong>四、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中粮集团2021年营收超6600亿元</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据经济观察网报道,2021年,中粮集团营业收入超6600亿元,利润总额超230亿元,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中粮的核心主业投资占比65%,国内农粮业务经营量突破1亿吨。国际化方面,中粮集团构建收储、加工、物流、销售贸易、分销全球产业链,连接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在玉米、小麦、大豆等多个核心品种上形成全球配置能力。</p><p><br></p><p><strong>(二)温氏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预报</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月21日晚间,温氏股份披露2021年业绩预报,预计亏损130亿元至138亿元(上一会计年度的盈利超过74亿元)。温氏股份称,2021年该公司销售肉猪(含毛猪和鲜品)1321.74万头,毛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推高养猪成本,导致该公司肉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p><p><br></p><p><strong>(三)大北农披露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担保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月11日,大北农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累计对外担保额度不超过约134.63亿元(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之间互相担保额度不超过11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按公司2020年末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合并净资产约110.15亿元计)的122.22%,实际担保余额约为89.14亿元。</p><p><br></p><p><strong>(四)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拟A股上市</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正大投资股份近日披露招股说明书称,将发行不超过5.67亿股股份,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拟募集150亿元资金,投入17个生猪产业链项目,此外42.3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招股书披露,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41.59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商和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正大畜牧投资,持有发行前65%的股份;而正大畜牧投资是正大集团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故正大集团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p><p><br></p><p><strong>(五)牧原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预报</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月18日,牧原股份披露2021年业绩预报,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为770亿元至800亿元,净利润预计70亿元至8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65亿元-80亿元,同比下降70.86%-76.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70亿元-85亿元,同比下降71.90%-76.86%。牧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1年生猪价格较上一年同期明显下降,导致公司2021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p><p><br></p><p><strong>(六)新希望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下降</strong></p><p><strong><br></strong></p><p>近期新希望发布公告,公司2021年12月销售生猪107.16万头,环比变动18.50%,同比变动-35.38%;收入为15.34亿元,环比变动0.00%,同比下降60.79%;商品猪销售均价14.66元/公斤,环比下降5.17%,同比下降52.66%。生猪销售数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今年进入二季度后,公司停止外购仔猪育肥,目前出栏肥猪绝大部分是自产仔猪育肥。生猪销售收入和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行情导致猪价下行,也受到销量下降的影响。</p><p><br></p><p><strong>(七)中化农业构筑“金融+农业+科技”新生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中化资本通过产融服务开放平台集合风险评估、支付、融资和消费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金融端协同中国外贸信托、中化资本数科、中化保理公司及商业银行等内外部机构,在产业端与中化塑料、中化化肥等“链主”企业合作,设计了系列产业链客户支付订单采购款的短期纯信用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数据订单贷”,其中“化塑贷”、“肥易贷”、“壹化贷”等开始落地推广。</p><p><br></p><p><strong>(八)正邦科技就“借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传闻进行回应</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月18日,正邦科技就传闻以及自身业务模式进行了说明:相比于“公司+农户”传统模式,正邦“公司+养殖场+结算”模式能够更有利于公司进行资源调配把控、集中化管理,也有利于公司生产运营管理、成本改善、养殖效率提升。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一方面通过股债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另一方面调整发展节奏,及时处置闲置产能,保障公司生产经营高效有序进行。</p><p><br></p><p><strong>(九)海大集团控股子公司环境违法被罚</strong></p><p><strong><br></strong></p><p>近期相关监管机构披露,海大集团控股子公司和县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第(三)项、《安徽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和县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处以罚款10万元。</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