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农担管理系统
轮播图
农担新闻
今日重磅
政策法规
党建引领
我与农担
好文荐读
经验共享
农担宣介
行业资讯
互动交流
热点解读
市场信息
江苏农担学党史
媒体关注
知识问答
投稿信箱
首页
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1年12月)
编辑
返回文章列表
文章分类
市场信息
缩略图
选择图片
x
标签
标题
来源
h5链接
内容
<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5803973486-111.jpg"></p><section><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政策要闻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国务院部署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国办印发通知要求对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振兴等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农业农村部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37.9%。</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1月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CPI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扩大。P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回落。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小幅回落,社融同比延续多增。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偏弱,居民中长贷延续改善态势。货币债券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上行。</p><p><br></p><p>农产品方面,新季稻谷增产,市场供给压力较大,下游需求冷清,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低位震荡。小麦库存充裕,贸易主体避险出库,终端市场需求转淡,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新季玉米产量及其替代品进口大增,下游需求不振,市场供应充裕,短期内价格或将稳中偏弱运行。新季国产大豆减产,高价抑制贸易商、加工厂采购意愿,预计短期内大豆价格或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新棉采摘结束,总产量略减,企业需求相对低迷,价格持续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高位震荡。食糖生产进入旺季,产量预减,消费处于传统淡季,供需基本平衡,预计国内糖价将在高成本的支撑下保持基本稳定。前期压栏大猪陆续出栏,市场供给充裕。元旦春节对消费拉动作用有限,预计短期猪价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回调压力。</p><p><br></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br></p><p><strong><br></strong></p></section><p>(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p><p><br></p><p>(二)国务院部署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24号),部署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更大力度利企便民。《意见》强调,要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扩大部门和地方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推动更多数据资源实现安全高效互通共享。《意见》提出,要完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逐步整合各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系统,提升企业动产和权利融资便利度。《意见》将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便利开展机动车、船舶、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等事项列入《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p><p><br></p><p>(三)国办印发通知要求对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振兴等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的通知》(国办发〔2021〕49号),进一步调整完善督查激励措施,对新形势下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加强督查激励。其中包括对耕地保护工作突出的市、县,在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一定指标予以奖励。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大、任务完成质量高、建后管护效果好的省,以及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县,在分配中央财政相关资金时给予一定激励支持等。</p><p><br></p><p>(四)两部门印发通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12月2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度》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应当遵循民主管理、公开透明、成员受益、支持公益原则,应接受乡镇人民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接受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等内容。该制度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p><p><br></p><p>(五)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畜牧兽医工作成效,对“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猪肉、牛羊肉、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95%左右、85%左右和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规划》创新提出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和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并在畜禽种业、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提出九大重点任务。《规划》强调,要巩固延续现有政策成果,深化拓展土地、财政、金融、市场调控等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积极推行活畜禽、养殖圈舍、大型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试点。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养殖主体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鼓励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及金融、担保机构加强与养殖主体对接,满足生产发展资金需求等。</p><p><br></p><p>(六)农业农村部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37.9%。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到“十三五”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2020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37.9%,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3.8%。报告同时指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宏观经济。</p><p><br></p><p>1.11月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11月,面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工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但部分指标增速回落,显示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挑战,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前值3.5%,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2%,前值6.1%。两年平均增长3.9%,比1至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前值4.9%,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37164亿元,同比增长20.5%。1至11月累计,同比增长22.0%。</p><p><br></p><p>2.CPI环比涨幅回落,同比涨幅扩大。11月,从环比看,受季节性因素、成本上涨及散发疫情等共同影响,CPI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中,猪肉价格由降转涨,上涨12.2%;鲜菜价格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下降0.3%。从同比看,CPI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同比涨幅扩大较多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其中,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2.7%,鲜菜价格上涨30.6%,鸡蛋、淡水鱼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20.1%、18.0%和9.7%。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价格上涨1.5%。</p><p><br></p><p>3.P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回落。11月,随着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PPI涨幅有所回落。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2.5%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3.3%转为下降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4%。从同比看,PPI上涨12.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p><p><br></p><p>(二) 金融市场。</p><p><br></p><p>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小幅回落,社融同比延续多增。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5.6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7个百分点。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元,同比多增4786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偏弱,居民中长贷延续改善态势。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其中,企业部门贷款增加5679亿元,同比少增2133亿元,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均显疲弱;居民部门贷款增加7337亿元,同比少增197亿元,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额扩大至772亿元,延续改善态势。</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1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3%,较上月下行1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6%,较上月上行2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69%,较上月下行1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22%,较上月下行12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83%,较上月下行14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1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71%,较上月上行2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3.12%,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2.35%,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7.66%。</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1家,贷款余额9353亿元,前三季度增加488亿元。</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主要粮食。</p><p><br></p><p>1. 新季稻谷增产,市场供给压力较大,下游需求冷清,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低位震荡。</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12万公顷,同比增加4.45万公顷,增幅为0.15%;单位面积产量7088公斤/公顷,同比增加44公斤/公顷,增幅0.63%;产量2.135亿吨,同比增加164万吨,增幅0.77%。2021/22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2068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348万吨,减幅1.65%。全国稻谷供需结余86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45万吨。</p><p><br></p><p>气象方面,11月份,全国大部光温条件较好,江南、华南晚稻基本收获完毕。经多渠道了解,今年中晚稻产情较好,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品质整体好于上年,符合收购标准的稻谷占9成左右。</p><p><br></p><p>市场方面,11月份,受托市启动和采购提前的双重利好,东北地区粳稻价格小幅回升。11月底,黑龙江新季圆粒粳稻收购价2640元/吨,月环比上涨40元/吨。但东北地区连续遭遇寒潮带来的强降雪天气,不利于稻谷的购销,部分加工企业停工停产,贸易商也暂停收购新粮,同时雨雪天气也导致道路结冰、高速封闭,制约农户售粮进度以及企业外销数量,收购进度有所放缓。11月底,中晚籼稻市场购销节奏平稳,价格震荡偏强。监测显示,湖北“丰两优”中晚籼稻收购价2680元/吨,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560元/吨。近期五省陆续启动托市收购,释放政策信号提振市场信心,市场价格得到筑底支撑;部分地区居民集中采购大米引发了一波稻谷购销的小高潮,在短期内刺激市场走货加快,在托市价格底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高了市场价格重心,预计后期普通中晚籼稻价将围绕最低收购价格上下波动,优质稻谷价格稳中偏强。</p><p><br></p><p>2.小麦库存充裕,贸易主体避险出库,终端市场需求转淡,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维持高位震荡运行。</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1.6万公顷,同比增加23.6万公顷,增幅1.0%;单位面积产量为5.804吨/公顷,同比增加0.062吨/公顷,增幅1.1%;总产量为13707万吨,同比增加282万吨,增幅2.1%。考虑我国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用消费居于高位,预计2021/2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515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11万吨。当年新增供给与需求连续第二年存在缺口。</p><p><br></p><p>气象方面,11月底,全国冬小麦处于出苗、三叶至分蘖期。北方冬麦区除新疆北部、甘肃陇中和陇东局地以外,大部尚未进入越冬停长阶段,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发育期较常年普遍偏晚7~25天,分蘖期占比低于常年和去年同期。江淮、江汉、西南地区等南方冬麦区发育期基本接近常年。气象部门表示,目前全国冬小麦幼苗长势良好,整体接近或略差于去年同期。</p><p><br></p><p>市场方面,11月,小麦价格呈现先涨后稳走势。11月底,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850~2860元/吨;11月中下旬以来,面粉集中消费透支后市行情,加工企业下调开机幅度较大,在库存较为充足和小麦价格涨幅偏大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提价收购小麦意愿不强,持粮主体在此阶段分批利润变现,小麦价格呈平稳窄幅震荡走势。短期来看,终端市场需求转淡,持粮主体避险出库,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维持高位运行。</p><p><br></p><p>3. 新季玉米产量及其替代品进口大增,下游需求不振,市场供应充裕,短期内价格或将稳中偏弱运行。</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163.6万公顷,增幅4.0%;与上月预测持平。玉米产量为27300万吨,同比增加1233万吨,增幅4.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1/22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28514万吨,同比增加911万吨,增幅3.3%;与上月预测值持平。市场供需结余786万吨,同比减少632万吨;与上月预测值持平。</p><p><br></p><p>气象方面,中央气象台气象数据显示,11月东北地区大部和内蒙古东部出现雨雪天气,局部地区暴雪,对玉米购销带来不利影响。一是首场雪时间较早,且雪量较大,雪后气温回升,水分偏大,既不利于存储,也不利于脱粒售粮。二是雨雪天气导致部分地区高速封闭,阻碍交通运输,不利于玉米外运和本地流通。</p><p><br></p><p>市场方面,11月,东北玉米价格稳中上行。11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400元/吨,吉林长春2430元/吨,辽宁铁岭2500元/吨,月环比上涨60~100元/吨,同比上涨30~7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近期东北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局部地区出现暴雪,农民售粮停滞且汽运物流受阻,严重影响玉米上量。二是新玉米上市偏晚15天左右,企业库存较低,雨雪天气导致到货量下降后,企业提价采购。三是由于运煤与运粮争夺运力,玉米外运物流紧张,叠加玉米上市偏晚,推动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也带动产区价格走高。由于新季东北地区玉米单产增加明显,丰收已成定局。农民售粮期缩短,随着气温下降,玉米上市数量将持续增加,供应压力逐渐加大。当前加工企业库存快速增加,叠加玉米上市高峰,价格存在回落风险。</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br></p><p>1. 新季国产大豆减产,高价抑制贸易商、加工厂采购意愿,预计短期内大豆价格或继续保持高位运行。</p><p><br></p><p>供需方面,新季国产大豆由于播种面积大幅下滑,尽管单产好于上年,总产量仍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21年全国大豆产量1840万吨,同比减少6.1%,其中黑龙江大豆产量823万吨,同比减少10.6%。黑龙江大豆蛋白含量普遍在39%以上,好于上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大豆上市以来,价格持续上涨,农户惜售心理较重,售粮进度慢于去年同期。按照以往经验,春节后农户会集中销售一波大豆,国产大豆市场供应有保障。国内大豆需求依旧旺盛,其中榨油消费量10100万吨,同比增加185万吨,增幅1.9%,其中包含160万吨国产大豆及994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738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12万吨。</p><p><br></p><p>市场方面,11月底,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收购价格集中在6100~6200元/吨,比上市初期上涨700~80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800~850元/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产大豆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大幅下滑,尽管单产好于上年,但仍不能弥补面积下滑的影响,减产成为市场共识。二是大豆种植成本增加,特别是地租成本上涨30~50%,农药化肥等农资成本也在上涨。三是各类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竞相提价,推动价格不断走高。近年来,国产大豆突出高蛋白、非转基因特征,与进口转基因大豆形成错位竞争,有关部门也加强了进口转基因大豆流向监管,国产大豆价格走出独立行情。2021年国内大豆六年来首次减产,加上过去两年“赚钱效应”影响,各类主体收购积极性较强。短期来看,价格或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农户手中余粮较多,预计春节后进入集中售粮期,豆价回调可能性较大。</p><p><br></p><p>2.新棉采摘结束,总产量略减,企业需求相对低迷,价格持续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高位震荡。</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棉花平均单产134.3公斤/亩,同比增长3.1%;按监测系统调查实播面积4319.1万亩测算,预计全国总产量580.1万吨,同比下降2.5%;其中新疆产量预计526.2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今年新疆棉区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后期棉花长势良好,弥补了初期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棉花产量稳中有升。预计2021年新疆棉花平均单产148.0公斤/亩,同比下降0.4%,棉花总产量526.2万吨,同比增长0.2%。</p><p><br></p><p>市场方面,11月,国内3128B级棉花月均价每吨22538元,环比涨5.3%,同比涨55.1%。郑棉期货主力合约月结算价每吨21583元,环比涨0.9%,同比涨50.5%。10月8日至11月26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量56.1万吨,国内棉花供给总体充裕。近期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加,新订单不足形势未见好转。总体来看,新年度棉花供给总体充裕而需求相对低迷,价格持续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高位震荡。</p><p><br></p><p>3.食糖生产进入旺季,产量预减,消费处于传统淡季,供需基本平衡,预计国内糖价将在高成本的支撑下保持基本稳定。</p><p><br></p><p>供需方面,国内食糖逐步进入生产旺季,据中国糖协统计,截至11月底,新疆、内蒙古等甜菜糖厂已有7家收榨,南方甘蔗糖厂陆续开机生产;新榨季全国已产食糖75.9万吨,同比减少35.4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1.6万吨、甜菜糖64.3万吨,分别比上榨季同期少46.3%和28.3%。</p><p><br></p><p>气象方面,11月初,广西主产区低温多雨天气,甘蔗糖分积累受到影响,但近期天气恢复晴好,有利于糖分积累。</p><p><br></p><p>市场方面,11月份,国内食糖价格稳中趋强。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723元,环比涨150元,环比涨2.7%,同比涨9.7%。2021/22榨季甜菜糖、甘蔗糖生产进度加快,上榨季仍有一定结转库存,加之原糖进口仍维持高位,国内市场供给体充足,但减产预期逐步兑现,预计短期内糖价将在生产成本支撑下保持基本稳定。</p><p><br></p><p>4.前期压栏大猪陆续出栏,市场供给充裕。元旦春节对消费拉动作用有限,预计短期猪价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回调压力。</p><p><br></p><p>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5个月回调,已降至11月的4296万头,略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已接近正常水平。全国18万家的规模猪场,中大猪存栏总体较多,11月份5月龄的育肥猪存栏量同比增加26%。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为2649万头,同比增长了63%,增幅较大。虽然近期季节性腌腊备货等需求可能会一定程度形成拉动,但终端消费需求不佳,加之对高价猪肉的抵触情绪增加,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仍未有实质性改变。</p><p><br></p><p>疫病方面,2021年以来,全国报告了11起非洲猪瘟疫情,累计扑杀生猪0.21万头,当前疫情处于点状发生态势,未出现区域性暴发流行。当前,全国大部地区进入寒冬季节,封闭式猪场中呼吸道类疾病以及腹泻类疾病爆发风险加大。</p><p><br></p><p>市场方面,11月份,猪肉集贸市场均价每公斤27.45元,环比涨22.5%,同比跌40.7%;生猪价格每公斤17.30元,环比涨32.4%,同比跌41.8%;仔猪价格每公斤26.27元,环比涨13.0%,同比跌68.5%。11月份,猪粮比价为5.98:1,比上月提高1.41个点。全国饲用玉米价格为每公斤2.89元,环比涨1.0%,同比涨12.5%;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每公斤3.64元,环比涨0.6%,同比涨8.3%。据行业监测统计,自繁自养养殖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头均盈利100元左右;外购仔猪养殖户头均亏损250元左右。近期高价位推动压栏大猪顺势出栏,大猪供应偏紧的局面持续缓解;随着南方腌腊逐渐进入尾声,备货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鉴于11月猪价涨幅较大,短期内猪价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回调压力。</p><p><br></p><p><br></p><p><br></p>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