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75e275d64f-000.jpg"></p><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政策要闻方面,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开辟重要途径。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通知,自2022年起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部署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10月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同比增速有升有落。CPI有所上涨,PPI涨幅继续扩大。金融市场方面,M2增速延续反弹,社融表现超预期。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货币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整体上行。</p><p><br></p><p>农产品方面,新季晚稻加快上市,终端需求偏弱,市场供给持续宽松,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以稳为主。小麦库存充裕,高价格限制下游加工企业采购进度,预计后期小麦价格稳中有涨,但空间有限。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玉米种植户收获和烘干成本增加,惜售心理明显,但下游需求不振,市场供给格局依旧宽松,预计短期玉米价格或以震荡调整为主。新豆减产预期较强,农户惜售情绪较重,预计国产大豆价格或将持续高位运行。新棉采摘进入尾声,储备棉投放力度加大,下游企业出口和内销订单不及预期,采购意愿较弱,棉价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震荡回调。食糖结转库存仍待消化,加之大量进口糖到港,短期供应充足,但新糖减产预期较强,预计近期国内糖价或稳中有涨。商品猪出栏持续增长,供给依旧充裕,天气骤冷及腌腊需求提振终端消费,为猪价季节性反弹提供一定支撑,但上涨空间有限。</p><p><br></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开辟重要途径。10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方案》从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br></p><p><br></p><p>(二)三部门印发通知自2022年起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11月16日,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的通知》(财金〔2021〕96号)。《通知》在总结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地方自主和分档奖励,强化正向激励。中央财政通过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转移支付安排奖补资金,奖补资金由示范区统筹用于支小支农贷款贴息、支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以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降费奖补、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等方面。《通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包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普惠型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降幅、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同比增速等5项。</p><p><br></p><p>(三)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7号)》。《意见》明确,到2025年,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掘,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1.2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万亿元。《意见》提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做活做新农村电商三项重点任务。《意见》强调,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开发“专项贷、订单贷、链条贷”等金融产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支持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乡村企业。</p><p><br></p><p>(四)农业农村部部署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要求各地提早落实防范措施,积极应对、精准指导、努力减轻灾害影响,全力赢得夏季粮油丰收主动权,确保今冬明春蔬菜稳定供应。《预案》指出,目前全球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农业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任务异常繁重。《预案》分区域提出了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防范露地和设施蔬菜冻害、防范北方冬麦区春旱、防范东北西部春旱、防范黑龙江中东部春涝和防范江南华南冬春连旱的主要技术措施。</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宏观经济。</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10月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同比增速有升有落。10月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好于预期,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前值3.1%,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1%,前值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前值4.4%,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14.5%。</p><p><br></p><p>2.CPI有所上涨。10月,受特殊天气、部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影响,CPI有所上涨。从环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其中,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6.6%,猪肉下降2.0%,水产品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2.3%和2.2%。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价格上涨0.1%。从同比看,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4.0%,鲜菜价格上涨15.9%,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18.6%、14.3%和9.3%。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8%,服务价格上涨1.4%。</p><p><br></p><p>3.PPI涨幅继续扩大。10月份,受国际输入性因素叠加国内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影响,PPI涨幅有所扩大。从环比看,PPI 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持平。从同比看,PPI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p><p><br></p><p><strong>(二) 金融市场。</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延续反弹,社融表现超预期。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7219亿元。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减。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增量略超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回落,但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反映居民消费支出回暖。</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10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上月下行12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4%,较上月下行15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70%,较上月上行31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34%,较上月下行1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97%,较上月上行10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10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4.69%,较上月上行1.58个百分点。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3.98%,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1.75%,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5.76%。</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比去年同期减少661家,贷款余额9353亿元,前三季度增加488亿元。</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strong>(一)主要粮食。</strong></p><p><strong><br></strong></p><p>1. 新季晚稻加快上市,终端需求偏弱,市场供给持续宽松,预计国内稻米价格将以稳为主。</p><p><br></p><p>供需方面,2021年,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释放了中央保口粮安全的决心,稳定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12万公顷,同比增加4.45万公顷,增幅为0.15%;单位面积产量7088公斤/公顷,同比增加44公斤/公顷,增幅0.63%;产量2.135亿吨,同比增加164万吨,增幅0.77%。</p><p><br></p><p>气象方面,10月,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中晚稻灌浆成熟和收晒。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底,全国中稻已收获完成83.1%,晚稻已收获完成41.4%。</p><p><br></p><p>病虫害方面,据全国农技中心调度,截至10月中旬,水稻重大病虫累计发生8.16亿亩次,晚稻“两迁”害虫、螟虫和穗期病害防控已接近尾声,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p><p><br></p><p>市场方面,10月底,新季中稻基本收获结束,晚稻上市增加,收购价格低位趋稳。监测显示,江西普通中晚籼稻(国标三等,下同)库点收购价2560~260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收购均价2580~2600元/吨,安徽新季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2520~2540元/吨,均比月初下降40~60元/吨。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粮源充足,加工企业采购意愿不强,加之采购主体减少影响,稻价呈现低走态势,并逐步向托市收购价逼近,市场对托市启动的预期将成为稻价重要支撑点,预计后期价格以稳为主。</p><p><br></p><p>2.小麦库存充裕,高价格限制下游加工企业采购进度,预计后期小麦价格稳中有涨,但空间有限。</p><p><br></p><p>供需方面,2021年各地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1.6万公顷,同比增加23.6万公顷,增幅1.0%;单位面积产量为5.804吨/公顷,同比增加0.062吨/公顷,增幅1.1%;总产量为13707万吨,同比增加282万吨,增幅2.1%。考虑我国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用消费居于高位,预计2021/2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515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11万吨。</p><p><br></p><p>气象方面,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月度预报,11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低,降水正常或略偏多,总体利于秋收扫尾、土壤增墒和冬小麦播种出苗;但湘赣两省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对秋收扫尾不利。西南地区大部气温基本接近常年,降水偏多,气象条件基本利于冬小麦播种。</p><p><br></p><p>市场方面,10月,小麦价格偏强运行,河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720~2730元/吨;山东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710~2740元/吨;河南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690~2730元/吨;江苏地区新小麦进厂价2700~2710元/吨,安徽地区新小麦进厂均价2710元/吨,月环比上涨60~110元/吨。上涨主要原因:一是国庆节前后持续降雨导致华北冬小麦播种滞后,影响市场心态。二是政策性小麦拍卖成交热度高,在投放量较去年同比减少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提价收购小麦。三是本月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趋紧,加之油价上涨的影响,物流成本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小麦市场供需宽松的形势没有改变,但存在农户惜售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购销,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上涨空间有限。</p><p><br></p><p>3.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玉米种植户收获和烘干成本增加,惜售心理明显,但下游需求不振,市场供给格局依旧宽松,预计短期玉米价格或以震荡调整为主。</p><p><br></p><p>供需方面,据各省农情调度信息,截至10月26日,黑龙江全省玉米完成大面积收获,收获占比超过90%,进入收尾阶段,秋整地已完成约9560万亩。截至10月20日,内蒙古粮食作物已收获8007.64万亩,进度为71.9%,预计内蒙古秋收工作预计在11月上旬基本完毕。截至10月24日,吉林秋粮已收获近85%,其中,玉米已收83%。截至10月17日,山东玉米已收获5491.8万亩,约94.2%。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7300万吨,同比增加1233万吨,增幅4.7%。</p><p><br></p><p>气象方面,10月,北方地区大部气温正常或偏高1~2℃,对秋粮收获扫尾有利。东北地区大部和内蒙古东部以晴好天气为主,日照接近常年,利于加快土壤散墒和春玉米等作物收获晾晒,土壤过湿区范围较上周明显缩小。11月初,全国玉米收获基本结束,东北大部分产区在玉米收获期间降雨偏少、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品质优良,特别是近期的雨雪冰冻天气对东北产区的玉米影响不大,玉米丰收己成定局。</p><p><br></p><p>病虫害方面,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调度,截至10月中旬,草地贪夜蛾已经在27个省份发生1981万亩、同比增加6.7%。经过各级植保人员层层阻截防控,今年全国草地贪夜蛾虫害被控制在长江以南地区。对江南、华南、西南造成的损失控制在3%以内;未对黄淮海、西北、东北玉米产量造成影响,防控效果显著。</p><p><br></p><p>市场方面,10月,国内东北产区玉米价格下跌,港口及南方销区玉米价格上涨。10月29日,黑龙江绥化新玉米收购价2320元/吨,吉林松原收购价2370元/吨,月环比下降150~200元/吨,同比上涨10~4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东北疫情点状散发,导致车辆运输周转效率下降,玉米外运物流较为紧张,物流运费提高推高销区价格。二是新粮上市前库存偏低,叠加物流紧张影响,导致南方供货进一步减少,销区企业为保证供应积极提价采购。三是由于华北地区连续阴雨天气,新粮上市偏晚,导致南方市场出现短期青黄不接,对市场价格形成利多支撑。东北本地受物流影响偏小,并且许多当地贸易企业上年亏损较大,收购主体大幅减少,收购心态普遍比较谨慎,加之东北地区丰收已成定局,供应充足,预计玉米收购价格将趋于稳定。</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br></p><p>1.新豆减产预期较强,农户惜售情绪较重,预计国产大豆价格或将持续高位运行。</p><p><br></p><p>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1月2日,全国大豆收获接近尾声。从已收获情况看,大豆单产普遍好于上年,黑龙江、内蒙古等主产省单产有望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年全国大豆产量1840万吨,同比减少6.1%,主要因播种面积降幅较大。10月25日中储粮油脂公司竞价销售国产大豆51329吨,全部成交,9月份拍卖大豆成交32004吨,中储粮向市场投放大豆有利于增加供应,稳定市场预期。随着新季大豆陆续上市,市场供应较为充裕。</p><p><br></p><p>气象方面,10月份全国大豆收获接近尾声,东北地区大部光温正常、降水偏少,利于散墒和秋粮收晒。</p><p><br></p><p>市场方面,10月底,黑龙江食用大豆收购价格在4860~4960元/吨,月环比上涨160~200元/吨,新季大豆减产预期较强,农户存在惜售情绪,贸易商在上市初期观望后,随着价格走强,入市收购积极性提高,国储大豆轮入收购价格高,预计国产大豆价格继续高位运行。</p><p><br></p><p>2.新棉采摘进入尾声,储备棉投放力度加大,下游企业出口和内销订单不及预期,采购意愿较弱,棉价上涨动力不足,预计短期国内棉价将震荡回调。</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全国新棉采摘进度为96.7%,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较过去四年均值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新疆采摘进度为97.0%;全国交售率为94.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较过去四年均值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新疆交售率为97.9%。2021/22年度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246.3万亩,同比下降7%。其中,新疆3476.2万亩,同比下降1.6%。预计2021/22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68万吨,同比下降4%。</p><p><br></p><p>储备方面,10月储备棉投放合计43.6万吨,总成交24.7万吨,其中新疆棉累计成交12.3万吨,成交率达99%。下游企业新订单不足,部分区域限电限产持续,随着棉花价格不断上涨,纺织企业原料采购以储备棉和进口棉为主,对新棉采购意愿较弱。</p><p><br></p><p>市场方面,10月,国内棉花价格大幅攀升后走弱,前期新疆棉区出现雨雪天气,资金借机炒作,郑棉期货大涨。国家投放储备棉保供稳市,同时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查资本恶意炒作,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大部分商品市场大幅下跌,棉价随之走弱。截至10月29日,全国主产棉省(区)白棉三级籽棉折皮棉均价的中国棉花收购价格S指数20614元/吨,下跌1319元/吨,跌幅6.01%。短期来看,随着中央储备棉继续投放,销售底价政策进一步优化,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纺织企业原料采购选择余地加大,预计国内棉价或将出现回调。</p><p><br></p><p>3.食糖结转库存仍待消化,加之大量进口糖到港,短期供应充足,但新糖减产预期较强,预计近期国内糖价或稳中有涨。</p><p><br></p><p>供需方面,截至10月底,新疆、内蒙古等29家甜菜糖厂开榨,云南1家甘蔗糖厂开榨,已产食糖29.2万吨,同比减少14.1万吨,销售食糖4.7万吨,同比减少10.3万吨。预计新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31万吨,较上年度下降36万吨。当前国内库存糖、进口糖及新糖并存,市场供应充足。</p><p><br></p><p>气象方面,近期降雨使广西蔗区旱情缓解,但低温多雨天气不利于甘蔗糖分积累,需持续关注不利天气对生长情况的影响。</p><p><br></p><p>市场方面,10月,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573元,环比涨0.2%;同比涨2.3%。近期,上游煤、焦炭及辅料价格大涨使得甜菜糖生产成本增加,内蒙古新糖报价每吨6000元,同比大涨。新榨季全国食糖产量略降,预计新榨季产需缺口超过500万吨,较上年大增。但2020/21榨季期末结转食糖超过100万吨,比上榨季增加约50万吨,加之进口糖市场供应依旧充足。短期来看,食糖结转库存较高、下游食糖销售放缓,都将抑制国内糖价涨幅,预计近期国内糖价或稳中有涨。</p><p><br></p><p>4.商品猪出栏持续增长,供给依旧充裕,天气骤冷及腌腊需求提振终端消费,为猪价季节性反弹提供一定支撑,但上涨空间有限。</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三季度,全国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较二季度末略降0.3%;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同比增长16.7%,较二季度末下降2.3%。7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连续3个月持续减少;3月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个月新生仔猪数量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计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出栏肥猪还会明显增长,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仍未有实质性改变。</p><p><br></p><p>疫病方面,2021年以来,全国报告了11起非洲猪瘟疫情,累计扑杀生猪0.21万头,当前疫情处于点状发生态势,未出现区域性暴发流行。但随着全国大部地区入冬转冷,封闭式猪场中呼吸道类疾病以及腹泻类疾病爆发风险加大,亟待加强防范。</p><p><br></p><p>市场方面,10月,猪肉集贸市场均价每公斤22.40元,环比跌3.6%,同比跌55.1%;生猪价格每公斤13.07元,环比跌2.6%,同比跌58.4%;仔猪价格每公斤23.25元,环比跌23.7%,同比跌75.3%。全国饲用玉米价格每公斤2.86元,环比跌2.1%,同比涨14.4%;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每公斤3.62元,环比跌0.3%,同比涨9.4%。据行业监测统计,自繁自养养殖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肥猪头均亏损550元左右,与上月基本持平;外购仔猪养殖户头均亏损700元左右,较上月缩小450元。从供给来看,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表明生猪产能扩张尚未停止,仍处于惯性释放阶段。从需求来看,北方天气骤冷以及南方腌腊需求攀升,带动下游猪肉消费增加,为猪价反弹提供一定支撑。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将维持季节性反弹,但长期上涨空间有限。</p><p><br></p><p><br></p><p><br></p><p><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