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农担管理系统
轮播图
农担新闻
今日重磅
政策法规
党建引领
我与农担
好文荐读
经验共享
农担宣介
行业资讯
互动交流
热点解读
市场信息
江苏农担学党史
媒体关注
知识问答
投稿信箱
首页
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1年9月)
编辑
返回文章列表
文章分类
市场信息
缩略图
选择图片
x
标签
标题
来源
h5链接
内容
<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政策要闻方面,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意见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8月,主要宏观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CPI总体平稳,PPI涨幅扩大。金融市场方面,M1、M2增速回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3%。新增人民币贷款1.22万亿元。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较去年末减少432家。贷款余额8865亿元,上半年累计增加0.25亿元。</p><p><br></p><p>农产品方面,新季中籼稻即将陆续上市,市场粮源供应充足,预计国内稻米价格稳中偏弱运行。新麦供应充足,加工企业高价收购小麦积极性下降,购销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小麦价格或将维持高位震荡。华北新玉米上市,市场供应增加,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偏弱,玉米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国产大豆供应偏紧,南方食用消费增加,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呈现稳中偏强态势。市场对新花价格预期偏强,棉价上涨导致下游企业开机率下降,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上行空间有限。中秋、国庆双节拉动下,下游食糖需求旺盛,预计短期国内糖价将继续震荡上行。低价猪肉以及节日效应有望带动猪肉消费回暖,但在上游产能压力持续释放情况下,预计短期猪价仍将维持低位震荡态势。</p><p><br></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两部门部署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9月1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推进视频会,进一步部署安排相关工作。会议指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会议强调,各地要统筹谋划,聚焦重点,扎实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组织脱贫县编制务实管用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支持产业发展,每县集中打造2-3个特色主导产业。对接好产业发展项目,建立产业发展项目库,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协调好金融扶持政策,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用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推动农业保险服务提标扩面等。</p><p><br></p><p>(二)三部委发布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5%;干毛茶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茶叶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大型现代茶产业企业集团;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大力弘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p><p><br></p><p>(三)《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印发实施。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p><p><br></p><p>(四)农业农村部发布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9月9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布《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2083个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30.0%,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07.6亿元,同比增长29.0%。报告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电商凭借线上化、非接触、供需快速匹配、产销高效衔接等优势,在县域稳产保供、复工复产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凸显。</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宏观经济。</p><p><br></p><p>1.8月,主要宏观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汛情冲击,以及上年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的影响,8月份主要的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9%。但累计来看,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仍保持较快增长,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1%。综合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br></p><p><br></p><p>2.CPI总体平稳。8月,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平稳运行。从环比看,C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8%。食品中,鲜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8.6%、8.4%;猪肉价格继续下降1.4%;水产品大量上市,淡水鱼和虾蟹类价格分别下降3.3%和4.0%。非食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由涨转降带动,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2%。从同比看,CPI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1%。食品中,猪肉(44.9%)价格下降,淡水鱼(25.4%)、鸡蛋(15.9%)、食用植物油(9.4%)等价格上涨,但涨幅均有回落。非食品价格上涨1.9%。</p><p><br></p><p>3.PPI涨幅扩大。8月,受煤炭、化工和钢材等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从环比看,P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生活资料价格持平。从同比看,PPI上涨9.5%,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p><p><br></p><p>(二) 金融市场。</p><p><br></p><p>1.货币金融情况。M1、M2增速回落。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62.67万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7个和3.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社融增量环比回升。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6万亿元, 较上月的1.06万亿元增加约1.8倍,比上年同期少6295亿元;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新低。信贷需求转弱。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2万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575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963亿元,其中企业中长贷连续2个月同比下降、降幅扩大,指向实体融资需求偏弱。</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8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8%,与上月持平;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62%,较上月上行31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50%,较上月下行17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27%,较上月上行12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85%,与上月持平。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8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5.82%,较上月上行2.17个百分点。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6.28%,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1.4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7.92%。</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比一季度减少155家,较去年末减少432家。贷款余额8865亿元,比一季度增加212亿元,上半年累计增加0.25亿元。</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主要粮食。</p><p><br></p><p>1. 新季中籼稻即将陆续上市,市场粮源供应充足,预计国内稻米价格稳中偏弱运行。</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01万亩,比2020年减少24.9万亩,下降0.4%。早稻单位面积产量395公斤/亩,比2020年增加11.5公斤/亩,增长3.0%。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比2020年增加72.3万吨,增长2.7%。</p><p><br></p><p>气象方面,8月份,全国大部农区光热较充足、降水适宜,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北部部分地区农业干旱得到缓解,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一季稻、晚稻等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南东部一季稻处于孕穗抽穗期;东北地区、江汉、西南地区大部处于抽穗灌浆至乳熟期,西南部分进入成熟期。</p><p><br></p><p>病虫害方面,全国中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形势严峻,尤其是8月下旬中期以来,受成虫外地迁入、本地羽化和短距离转移等虫源叠加影响,长江下游稻区多地出现持续蛾峰,田间卵量激增,大发生态势明显。</p><p><br></p><p>市场方面,8月份,主产区早稻价格高开稳走,主流市场收购价在2650~2700元/吨,与月初基本持平。尽管今年早稻价格高开,但后期价格回调的压力依然较大。主要原因:一是早稻需求单一,各级储备集中采购结束后价格或将回落。二是再生稻、早熟中稻上市增加,粮源供给充裕。三是国内外大米价差拉大,进口大米价格优势明显,低价大米替代国产早籼稻用于制作米粉。湖北、安徽等主产区新中稻陆续上市,市场收购均价在2600元/吨左右,预计9月中旬集中上市。主产区陈季中晚稻价格在2550~2700元/吨,比月初下降20~80元/吨。价格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商业稻谷库存同比增加。受前期小麦、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看涨预期强,积极参与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加之去年南方未启动托市收购政策,粮源基本被市场吸纳,企业稻谷商业库存大幅增加。二是市场需求依旧低迷,下游需求端持续疲弱。今年大米销量同比降幅较大,终端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库存下降缓慢,企业通过降价加快库存消化、确保市场份额。</p><p><br></p><p>2.新麦供应充足,加工企业高价收购小麦积极性下降,购销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小麦价格或将维持高位震荡。</p><p><br></p><p>供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小麦播种面积34367万亩,比上年增加300.4万亩,增幅0.9%。小麦单位面积产量390.9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2公斤/亩,增幅1.1%。小麦产量1.3434亿吨,比上年增加0.0259亿吨,增幅2.0%。</p><p><br></p><p>市场方面,8月底,河北石家庄新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2600元/吨,邯郸2590元/吨,衡水2580元/吨;山东济南2590元/吨,德州2590元/吨,菏泽2600元/吨;河南周口2580元/吨,郑州2590元/吨,新乡2590元/吨;安徽宿州2580元/吨;江苏徐州2590元/吨,月环比均上涨50~70元/吨。近期小麦价格稳中上行,一是加工企业进行秋季备货,储备企业继续收购在需求端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二是华北局部地区经历雨水天气影响物流。临近秋收,农户及贸易商为腾仓收购玉米,近期出售小麦的意愿较强,市场粮源供给较为充裕,面粉企业库存水平有明显上升,小麦价格难以大幅上涨。</p><p><br></p><p>3.华北新玉米上市,市场供应增加,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偏弱,玉米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p><p><br></p><p>供需方面,9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2455万亩增幅4.0%;与上月预测持平。玉米进口量为2000万吨,同比减少900万吨,减幅31%;与上月预测持平,因高粱、大麦等替代物进口预计继续增加。年度玉米新增供应量29300万吨,同比增加333万吨,增幅1.1%。</p><p><br></p><p>气象方面,8月东北、内蒙古大部农区气温回升,土壤墒情较好,利于玉米灌浆乳熟。西北、华北、黄淮大部农区光热较充足,利于玉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增产趋势逐步明朗。7月中下旬河南北部出现较强降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河南全省秋粮面积的14%,其中绝收的525万亩。此次受灾预计将会造成河南玉米减产,同时黑龙江东部地区出现干旱天气,对玉米生长不利,玉米产量较前期预测值有所下调。</p><p><br></p><p>病虫害方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计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5.7亿亩次。其中,草地贪夜蛾在江淮及以南地区晚播夏玉米以及秋玉米上呈偏重发生态势,部分地区大发生,黄淮海、西北局部有集中危害可能;三代粘虫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地局部会出现集中危害,特别是西北地区近期蛾量高重发威胁大;二代草地螟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等近期蛾量高的地区以及大豆、马铃薯种植多的地区,存在局部暴发风险;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地区偏重流行,台风北上路径波及地区有大流行风险。此外,北方降水偏多地区,要警惕大小斑病、褐斑病等叶部病害和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危害。</p><p><br></p><p>市场方面,8月上旬黄淮海地区玉米价格稳中上行,中旬价格涨势趋缓。一是因为8月市场青黄不接,供应比较紧张。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点状散发,部分地区适当采取疫情防控措施,使物流运输受到影响,玉米到货量减少。同时,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主动增加库存,收购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东北地区部分贸易企业抱团挺价,当地贸易企业存粮成本高,出货也不积极,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玉米价格。8月下旬,山东玉米开始零星上市,随着时间推移上市量将逐渐增加,后期原料供应充足。由于新粮即将大量上市,部分存粮主体剩余的售粮时间逐渐减少,预期售粮积极性提高,短期市场走弱可能性较大。</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br></p><p>1.国产大豆供应偏紧,南方食用消费增加,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呈现稳中偏强态势。</p><p><br></p><p>供需方面,预测2020/21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176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196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9800万吨。预计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9850万吨,同比增加590万吨,增幅6.4%,其中包含200万吨国产大豆及965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693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128万吨。</p><p><br></p><p>气象方面,8月底,东北地区大部大豆处于结荚鼓粒期;华北、黄淮等地大部处于开花结荚期。8月份全国主要产区光热较充足,降水适宜,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北部地区农业干旱得到缓解,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大豆作物生长发育。今年大豆作物生长期天气状况良好,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气候适宜度较上年和近五年平均持平或偏高,河北、河南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平均,整体情况好于上年,预计大豆单产将达到创历史纪录的2吨/公顷,全国大豆产量1840万吨,与上月预估一致,同比减少6.1%。</p><p><br></p><p>市场方面,8月31日,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660~5700元/吨,较上月底上涨40~60元/吨;油用大豆价格4760~4780元/吨,较上月底上涨20~40元/吨。国产大豆库存持续减少,南方进口大豆到货量下滑,在新季大豆预期大幅减产的背景下,贸易商惜售情绪较重,现货价格走势坚挺,预计后期国产大豆价格继续高位运行。</p><p><br></p><p>2.市场对新花价格预期偏强,棉价上涨导致下游企业开机率下降,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上行空间有限。</p><p><br></p><p>供需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22年度,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246.3万亩,同比下降7%,其中新疆3476.2万亩,同比下降1.6%,内地770.1万亩,同比下降25.6%。预计2021/22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73万吨,同比下降3.7%。</p><p><br></p><p>气象方面,8月末,新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大部处于开花至裂铃吐絮期,全国棉区综合气候适宜指数处于正常区间。</p><p><br></p><p>病虫害方面,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显示,全国95.1%的受访农户反映病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95.3%的农户反映虫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新疆99.9%的受访农户反映病害轻度发生,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95.2%的农户反映虫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p><p><br></p><p>市场方面,8月份,在下游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海外订单回流等多因素支撑下,储备棉成交持续火热,棉价延续上涨态势,国内3128B级棉花月均价每吨18011元,环比涨6.8%,同比涨44.4%。受种植成本增加、消费旺季即将来临等因素影响,市场对新花价格预期普遍偏强,支撑国内棉价高位走势。但从下游市场来看,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叠加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订单和出口形势低于预期,8月中下旬,企业开机率呈下降趋势,棉纱采购谨慎,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以稳为主。</p><p><br></p><p>3.中秋、国庆双节拉动下,下游食糖需求旺盛,预计短期国内糖价将继续震荡上行。</p><p><br></p><p>供需方面,当前甜菜种植效益远不及玉米,预计新季甜菜种植面积会显著下降,甜菜糖减产趋势明显。据农业农村部预测,甜菜种植面积可能缩小三成,甜菜糖产量预计由154万吨下降到114万吨。甘蔗种植面积稳中略增,预计新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31万吨,将较上年度下降30-40万吨。</p><p><br></p><p>气象方面,8月中旬,广西出现三次明显降水过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期高温干旱的影响,云南、广东甘蔗和北方甜菜生长基本正常。</p><p><br></p><p>市场方面,受消费终端用糖需求旺盛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影响,8月国内糖价小幅上涨,食糖均价每吨5615元,环比涨1.8%,同比涨7.5%。整体看,食糖生产总体向好,市场供给有保障。随着国庆临近,用糖终端采购保持较高积极性,预计短期内国内糖价将继续保持震荡上行。</p><p><br></p><p>4. 低价猪肉以及节日效应有望带动猪肉消费回暖,但在上游产能持续释放压力下,预计短期猪价仍将维持低位震荡态势。</p><p><br></p><p>供需方面,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5%,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增长。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幅0.8%,增幅连续5个月收窄。生猪出栏压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当前部分养殖场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压栏难度较大,大部分规模场出栏体重已降至120公斤左右,中小场户出栏体重130-150公斤偏多,少数散养户仍存在150公斤以上的大猪,市场供需处于宽平衡状态。</p><p><br></p><p>疫病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月全国有1.5万家养殖场户受灾,倒塌损毁的圈舍427.6万平方米,死亡生猪24.8万头。汛情期间,有些受灾地方出现的死亡畜禽比较多,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的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重复发生,疫情传播风险加大。</p><p><br></p><p>市场方面,8月份,猪肉集贸市场均价为每公斤25.43元,环比跌3.0%,连续7个月下跌。同比跌54.6%;生猪价格每公斤15.26元,环比跌3.4%,同比跌58.9%;仔猪价格每公斤38.74元,环比跌12.7%,同比跌64.3%。8月份猪粮比价5.17:1,比上月下降0.13个点。全国饲用玉米价格每公斤2.95元,环比跌1.0%,同比涨21.4%;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每公斤3.62元,环比涨0.3%,同比涨11.4%。据发改委成本收益监测,7月份,散养生猪每头亏损519元,环比增22.0%;规模养殖生猪每头亏损527元,环比增17.4%。当前当市场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下游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市场持续低迷。近期生猪出栏价格已经大幅低于规模养殖成本线,各养殖主体挺价意愿持续增加,加之猪肉消费传统旺季将至,低价猪肉以及节日效应有望带动猪肉消费回暖,但在上游产能持续释放压力下,预计短期猪价仍将维持低位震荡态势。</p><p><br></p><p><br></p><p> <img></p>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