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598451751.jpg" alt="640.jpg"></p><p><br></p><section><p>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金秋九月,伴着“鱼米之乡”的江苏田野上再现丰收“高光时刻”,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苏农担”)迎来了5周岁生日。</p><p><br></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651313773.jpg" alt="0001.jpg"></p><p><br></p><p>五载峥嵘,不忘初心。为缓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2016年9月30日,江苏农担应运而生。5年来,江苏农担始终以“不忘初心、为农担保”为目标,专注支持粮食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让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惠于农担政策。</p><p><br></p><p>五载风雨,砥砺奋进。5年来,江苏农担人发扬“两脚泥、晒黑脸、睡地板”精神,扎根乡村、贴近农户、问需农业,踏遍江苏大地,情系千陌万垄,在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绘就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新蓝图。</p><p><br></p><p>五载耕耘,成果丰硕。5年来,从无到有,江苏农担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多点开花”,从“点点盆景”变成“道道风景”,激活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撬动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三农”。</p><p><br></p><p>截至8月底,农担业务覆盖江苏所有市县,累计担保金额292.48亿元,累计担保农业主体36195户,较2017年累计规模增长56.41倍。江苏农担在保余额位列全国农担第5,其中政策性业务占比99.1%,位列全国第4;资本金放大倍数已从2017年的不到0.5倍提高到5.6倍,高于4.4倍的全国平均水平。</p><p><br></p><p>回眸江苏农担走过的5年,是夯基垒台的5年,是积厚成势的5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数据的背后,是江苏农担人甩开“铁脚板”,用一路栉风沐雨、一路翻山越岭的生动实践,诠释奋斗是最深情的告白。</p><p><br></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676536826.jpg"></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676470604.jpg"></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676831448.jpg"></p><p><br></p></section><p><strong>乡村振兴担使命 </strong><strong>农担业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日光洒进金灿灿的稻田里,割稻的沙沙声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南通顺捷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掌门人施国庆望着连片的稻田,喜在心里。作为一家粮食种植、销售企业的负责人,他用5年不到的时间,从流转土地不足3000亩,发展到拥有崇川、通州五接、如皋九华、如皋东陈共计2.0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种植,平均每年产出2万吨粮食。“我们能够快速发展,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关键,江苏农担是我们农业创业的助跑人!”施国庆满怀感激地说。<br></p><p><br></p><p>鸡舍从2栋到6栋,母鸡存栏从10万羽到30万羽,短短两年时间,养殖户宣衡雷的蛋鸡场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没有江苏农担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2019年,随着鸡蛋行情的一路向好,宣衡雷想扩大经营,但“融资难”成为了“拦路虎”。</p><p><br></p><p>“我一个外地人,一没有抵押资产,二没有熟人为我担保,咨询多家银行都无功而返。”由于农业项目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又缺乏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抵押物,宣衡雷绞尽脑汁却求贷无门。正当他准备放弃时,江苏农担给他带来了希望。“通过‘看人’‘看事’,以家庭信用反担保即可办理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他清晰地记得,2019年8月和11月,他分两批拿到300万元的贷款用于建鸡舍、进设备,一个全新的自动化“鸡蛋工厂”诞生了。如今,宣衡雷每天出货1200箱鸡蛋,日销售额达36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鸡蛋大王”。</p><p><br></p><p>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农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融资难”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发展的头号难题。</p><p><br></p><p>作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江苏农担严格执行政策性业务范围和标准,并按要求落实到每一笔担保业务当中。一方面,细化业务范围,限定在粮食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菜果茶等农林优势特色产业,农资、农机、农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田基础设施,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家庭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另一方面,控制业务金额,坚持支小,坚持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将单户担保规模限定在不超过1000万元,其中10万元-300万元的政策性业务在保余额不得低于总担保余额的70%,不断提高主体的受惠面。5年来,10万元-300万元政策性业务累计担保金额282.86亿元,占比96.71%,服务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超36000户,目前在保余额155.44亿元,户均余额70.38万元。</p><p><br></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709582929.jpg" alt="2.jpg"></p><p>江苏农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插秧,交流水稻种植情况。</p><p><br></p><p><strong>“政银担”三方发力 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成效显著</strong></p><p><strong><br></strong></p><p>“政银担”一头牵着国家的“粮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财政支农方式的创新,是具有“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属性特征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既放大了财政支农政策效应,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级政府、江苏农担、银行金融机构,按照“政府推荐、农担增信、银行放贷、风险共担”的原则,“三轮驱动”、共同发力,无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架起了一座共同致富的金桥。<br></p><p><br></p><p>5年来,在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积极推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农担工作的新局面初步形成。省级财政对农担业务出台了政策性奖补政策,各地也因地制宜,纷纷出台保费补贴、业务奖励、贷款贴息等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当地农担业务开展。在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方面,江苏农担通过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立由财政、农业农村、金融监管、银保监、人行等部门组成的农担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各市县设立由农担公司统一管理的风险资金池,专项用于农担业务风险代偿。截至8月底,累计到账资金池金额5.27亿元,对比在保余额已放大29.47倍,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逐步显现。</p><p><br></p><p>5年来,江苏农担坚持统一的银担合作共赢模式,与合作银行建立实质性风险分担机制、业务推进协同机制、产品设计联动机制、风险控制联防机制、政策相应同步机制等,银担共同支农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江苏农担主动加强与银行合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担保业务流程,规范现场尽调标准,增进银担合作互信,大幅提高了担保业务的操作效率;与银行等合作机构联合开发多种免抵押、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专项开发出符合农业生产周期的中长期信贷产品,切实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融资少、期限短等农村金融服务突出问题;加强与银行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对接,加大开发适应数据化转型的担保贷款产品、业务模式。截至目前,合作金融机构已由2016年的3家发展到2021年的80家,授信总额度近300亿元,金融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广袤田野,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平台的撬动作用显著发挥。</p><p><br></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728996249.jpg" alt="3.jpg"></p><p>江苏农担为农户宣传农担政策及特色产品。</p><p><br></p><p><strong>为农服务见真情 农担体系建设稳步下沉</strong></p><p><strong><br></strong></p><p>县(市、区)基层农担机构是打通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在成立之初,按照“上下联动、紧密可控、覆盖全省”的思路,江苏农担按照先覆盖设区市再逐步覆盖农业大县的体系建设思路,加快分支机构建设,优化分支机构布局,加快推动分支机构下沉至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县,为农业主体提供“家门口”的金融服务。</p><p><br></p><p>如何将农担公司的每一条惠农政策及时、准确地传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听得到、听得明,打通金融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江苏农担自上而下,想法设法探索建立“农担联络员”机制。公司总部与省农广校合作构建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联合培训体系,建立农担联络员机制,配合农业农村部门、银保监局等部门,扎实推进“万企联万村”和“信贷直通车”工作。各分支机构创新试点组建乡镇联络员队伍,探索聘请乡镇财政所、农经站、基层团组织工作人员为“农担联络员”。“对于农户的情况,财政所所长和农经站站长都很熟悉,相当于为农担工作配了一台‘播种机’、上了一把‘安全锁’。”扬州分公司总经理刘春惠笑言。</p><p><br></p><p>离农民越近,和农民越亲。在业务拓展过程中,江苏农担人主动下沉一线,深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现场,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农户,了解农户在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堵点;针对农户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急农户所急,优先配置信贷资源,努力将农业担保服务延伸到基层,把业务办到农户家门口,打通金融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p><p><br></p><p>5年来,江苏农担基本建立了“贴近主体、覆盖全省、紧密可控、运营高效”的农担服务网络。目前,共有23个分公司和1个办事处,业务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截至8月底,无锡、徐州、南通、盐城、泰州地区在保规模超10亿元,其中盐城地区超过29亿元;在保余额突破1亿元的县(区、市)有59个,突破3亿元的县(区、市)有11个,突破5亿元的县(区、市)有6个,所设县域分公司业务推进有力,平均在保余额4.7亿元。</p><p><br></p><p>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项目,一串串喜人的数字,为田野播撒下更美好的希望,为农民创业注入更具活力的因子。农担体系是改革支农资金使用途径和方式的创新举措,实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通过担保杠杆的撬动,把“有限”变“无限”,实现了支持农业产业资金的最大化,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p><p><br></p><p>“江苏农担是我们农民贴心的‘娘家人’,跟他们合作3年,不仅办事效率高、服务好,而且融资成本还低,只有不到4.7%。这些年即便在农忙之际,也从来没掉过链子,可给我帮了大忙。”水稻播种前,兴化市中堡镇种粮大户周颂胜,提前拿到了20万元“惠农快贷”。如今,随着政策性农担体系落户江苏广袤的农村大地,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带来的政策红利和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贷款难,找农担”,已成为许多农民兄弟的共识。5年来,江苏农担致力于打破传统项目的“看担保、看抵押”融资惯性思维,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农业主体融资门槛,让普惠政策的阳光照到更多农户。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资料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放宽传统风控下的抵、质押担保措施,以家庭信用反担保措施推进担保业务,切实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提高业务受惠面,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普遍存在的互保、联保和村干部、公务人员提供担保的问题,助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p><p><br></p><p>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财务不健全,甚至因信用理念薄弱导致征信存在瑕疵的情况。针对其中具有经营意愿、具备经营能力的经营主体,江苏农担改变征信为主的思维定势,充分结合经营主体的经营意愿、还款意愿、政策扶持、行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信用评价模型,为农业主体送上“及时雨”“雪中炭”。</p><p><br></p><p>5年来,江苏农担着力于整合资源、优化模式,持续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融资成本,支持农业经营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初,公司将政策性担保费标准费率由原先1%的低费率继续下调为0.8%,并进一步贴近农业行业特性,公司研究制定分段计费政策,以标准费率为基础,按照贷款期限设定不同折扣费率,担保费收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主体需求。截至8月底,叠加地方政府保费补贴后,我省本年新增业务平均担保费率为0.57%,低于全国农担体系0.6%的平均水平。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定利率水平,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利息奖补等措施,共同降低农业主体融资成本。目前,江苏农担新增项目平均综合融资成本5.14%,按全国农担体系新增项目平均综合融资成本算,累计为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节约综合融资成本2.69亿元,农业农村“融资贵”问题得以有效缓解。</p><p><br></p><p>与此同时,南通、常州等分公司联合当地财政部门,率先在全省试点设立农担应急转贷资金池,用于经营主体贷款到期的临时性周转,转贷资金使用期限不超过20天,首期使用按0.2‰的日费率缴纳资金占用费,远低于市场过桥拆借成本,并且最多可使用3次,应急转贷资金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贷款到期周转难的困境。</p><p><br></p><p><img src="http://www.jsafg.com.cn/uploads/20210930/images/1632998747677456.jpg" alt="4.jpg"></p><p>江苏农担与客户分享丰收喜悦,共话奔小康。</p><p><br></p><p><strong>精准滴灌再创新 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发展动能</strong></p><p><strong><br></strong></p><p>如果说密集实施降低成本和精准帮扶政策,是江苏农担支持农业主体的“上半场”,那么做好产品配套、激发市场活力,则是“下半场”的核心命题。让好政策落地开花、精准释放能量的前提,是找准农业发展“堵点”,研发、迭代可以精准“强农”的金融产品。</p><p><br></p><p>“句容苗木看天王,天王苗木望唐陵”。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是全国闻名的苗木销售基地,全村拥有花木10000余亩,带动句容、金坛、溧阳、溧水等地发展花木达30万亩,带动8万多农户,加入市场的经纪人达1200多人。8月初,唐陵苗木种植大户蔡维华收到100万元贷款到账信息后,火速引进了金帆紫荆、北美红栎、金花叶枫香等彩叶新苗木品种。“苗农对资金最大的需求就是快,必须在9月之前将树苗种下,我们尝试申请了‘苏农担·句容村社贷’这个产品。”蔡维华兴奋地说,没想到贷款2天就下来了,给他的苗圃及时浇灌了“金融活水”。</p><p><br></p><p>5年来,江苏农担深入乡村问民情解民意,与地方各级政府“一县一特”“一镇一品”惠民导向同频共振,努力讲好“家乡话”,做好“农家菜”,积极研发具有本土特色、“乡”味十足的农担产品,种类众多、特色鲜明,将丰盛的金融大餐呈现给农民,不仅好“吃”不贵,而且“吃”起来津津有味。其中,公司总部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与省邮储银行以及省交通银行,分别开发“苏农担·家庭农场贷”“苏农担·农业品牌贷”,与省农技推广总站、南京银行合作开发“苏农担·鑫味稻”线上业务产品,与团省委开发“新农菁英贷”产品,满足青年农民创业需求。各分公司在充分了解掌握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发了“徐州三乡工程助力贷”“连云港紫菜贷”“南通渔船贷”“溧阳青虾贷”“东台苗木贷”等系列地方自主特色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截至8月底,特色产品在保规模137949万元,占比8.87%。</p><p><br></p><p>同时,江苏农担积极探索“核心企业+农户”产品,自2018年起,相继与正大集团、中粮集团、傲龙集团等签订业务合作协议,采取批量授信、风险共担、资金监管的模式,为核心企业下游种养殖户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提供担保服务。与建行江苏省分行合作,共同探索银担“见保即贷”产品,在东台、沛县、句容、阜宁、兴化、宜兴、海安7家县域分公司试点推出线上审批的见保即贷产品—“苏农云贷”。“苏农云贷”充分发挥农担公司“人头熟”“地头熟”的优势,项目把关以农担公司为主,银行仅对客户的征信以及反欺诈大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不再进行人工干预,实现50万元以下在线审批、在线放款,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感。</p><p><br></p><p>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全省农担体系将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的各类新需求、新业态,提供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更加实惠的金融服务,增强创新驱动力,提高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增长,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谈及未来,江苏农担公司董事长张建新满怀信心地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农担将继续抢抓乡村振兴及全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机遇,稳步做大农担业务规模,让江苏农担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让更多农民兄弟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p><p><br></p><p><br></p><p><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