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农担管理系统
轮播图
农担新闻
今日重磅
政策法规
党建引领
我与农担
好文荐读
经验共享
农担宣介
行业资讯
互动交流
热点解读
市场信息
江苏农担学党史
媒体关注
知识问答
投稿信箱
首页
农担市场信息月报(2021年8月)
编辑
返回文章列表
文章分类
市场信息
缩略图
选择图片
x
标签
标题
来源
h5链接
内容
<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41ddbf6ed3-888.jpg"></p><p><br></p><p><strong>本期要点</strong></p><p><strong><br></strong></p><section><p>政策要闻方面,7月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规划推进“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方案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7月,主要宏观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PPI环比同比涨幅均略有扩大。金融市场方面,广义货币增长8.3%,狭义货币增长4.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下行。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较去年末减少432家。贷款余额8865亿元,上半年累计增加0.25亿元。</p><p><br></p><p>农产品方面,政策性粮源大量投放,稻谷商业库存高企,下游需求持续疲弱,预计国内稻谷市场仍将弱势运行。新麦供应充足,农户和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高,下游饲用及食用需求下降,预计小麦价格或将持续高位震荡运行。新季玉米产量预增,进口替代品连续投放,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不强,预计国内玉米价格或将延续下跌走势。新季国内大豆产量预减,进口成本增加,但下游需求不振,预计大豆价格继续高位震荡运行。新季棉花实播面积下降,储备棉成交火爆,下游棉纺需求持续稳步增长,预计未来棉价维持上涨态势。食糖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进口及库存双高,供给依旧宽松,预计国内糖价或将震荡上涨。生猪产能提前实现恢复目标,短期市场供给有所下降,下游猪肉消费有所回暖,预计猪价或将出现季节性反弹。</p><p><br></p><p><strong>一、政策要闻</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7月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早稻预计增产、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生猪恢复势头持续向好、涉农企业运行良好和农业投资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五个方面。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1%,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高出制造业1个百分;1-7月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农业农村规模超过900亿元,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加快建设;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806亿元,同比增长7.7%,连续2个月正增长。</p><p><br></p><p>(二)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规划推进“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规划》提出,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部署,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发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适合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测试评价体系;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实现基础强、体系强、科技强、企业强,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p><p><br></p><p>(三)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点从完善生猪屠宰全过程管理、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法律责任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生猪屠宰管理作出规定。《条例》要求建立生猪进厂查验制度、屠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生猪产品的出厂记录制度、问题生猪产品的召回制度和风险监测制度,体现了“最严格的监管”要求,有利于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p><p><br></p><p>(四)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方案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7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其中标准化示范面积18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治理大中型侵蚀沟7000条。实施多种模式保护性耕作,每年1亿亩全覆盖。有机肥还田1亿亩,每年2000万亩。到“十四五”末,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方案》还明确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内容和分区实施重点。 </p><p><br></p><p><strong>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宏观经济</p><p><br></p><p>1.7月,主要宏观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国内汛情、疫情影响,7月,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3.6%;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8.1%,进口同比增长16.1%。</p><p><br></p><p>2.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回落。7月,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保供稳价政策,市场供需总体平稳。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食品中,受部分地区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鲜菜生产和储运成本增加,价格由上月下降2.3%转为上涨1.3%;猪肉供给持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1.9%。非食品中,汽油(3.5%)、柴油(3.8%)价格上涨较多;受暑期出游影响,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也分别上涨。从同比看,CPI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7%。食品中,猪肉(43.5%)价格下降,淡水鱼(30.9%)、鸡蛋(18.3%)、食用植物油(9.5%)等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2.1%。</p><p><br></p><p>3.PPI环比同比涨幅均略有扩大。7月,受原油、煤炭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略有扩大。从环比看,PPI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其中,农资价格上涨较快。肥料制造价格上涨5.0%,农药制造价格上涨1.5%。从同比看,PPI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主要行业中,主要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4.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8.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5.7%)等8个行业涨幅较大。</p><p><br></p><p>(二) 金融市场</p><p><br></p><p>1.货币金融情况。M2增速回落。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04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2个百分点。新增社融低于预期。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同比多增905亿元。信贷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其中,企业部门新增贷款4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9亿元。</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7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8%,较上月下行5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8%,较上月下行9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67%,较上月下行2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5%,较上月下行30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85%,较上月下行23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7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3.65%,较上月上行17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14.05%,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2.23%,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3.50%。</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686家,比一季度减少155家,较去年末减少432家。贷款余额8865亿元,比一季度增加212亿元,上半年累计增加0.25亿元。</p><p><br></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8I6cw2g6_XRMp.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WDVbBqPt_teRk.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cPYsRC5U_TZBj.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tdWgE9MA_XrPU.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pxqqFtpv_eztZ.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2njkPUXI_UWL4.jpg"></p><p><br></p><p><strong>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strong></p><p><strong><br></strong></p><p>(一)主要粮食</p><p><br></p><p>1. 政策性粮源大量投放,稻谷商业库存高企,下游需求持续疲弱,预计国内稻谷市场仍将弱势运行。</p><p><br></p><p>供给方面。7月底,江南、华南大部早稻已收获,江南和华南大部晚稻处于播种出苗至移栽返青期,部分进入分蘖期。全国晚稻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0%、80%,一类苗比上周减少2个百分点,二类苗比上周增加2个百分点。2021年国家继续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有利于提振农户种粮信心;各级政府仍会把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扩面增产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21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20万公顷,同比增加12.4万公顷,增幅为0.41%;单位面积产量7.119吨/公顷,同比增加0.075吨/公顷,增幅1.06%;产量2.15亿吨,同比增加313.5万吨,增幅1.48%。</p><p><br></p><p>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人均主食消费量保持下降趋势,考虑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稻谷食用消费量略减;2021/22年度国家将继续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部分不宜存稻谷进入饲料消费领域,饲用年度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8月份预计,2021/22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103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98万吨,减幅1.4%。其中全国食用消费为158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减幅0.32%;饲料消费及损耗为34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1.5%;工业消费17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00万吨,减幅15%。综上,预计2021/22年度全国稻谷供需结余56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21万吨。</p><p><br></p><p>7月份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继续下行。7月底,湖南普通中晚籼稻主流报价264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66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700元/吨,月环比下降60元/吨。一方面,市场需求依旧低迷,下游需求端持续疲弱,稻价延续偏弱走势。企业降价加快库存消化、确保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市场供需宽松。疫情背景下政策性粮源大量投放,稻谷商业库存高企。此外去年南方稻谷托市收购政策未启动,当年粮源基本被市场吸纳,加工企业稻谷库存近期虽然下降,但同比仍处高位。预计短期内中晚籼稻价格还将趋弱运行。</p><p><br></p><p>7月底,黑龙江圆粒粳稻主流报价2550~2650元/吨,月环比持平;长粒粳稻主流报价2650~2850元/吨,月环比持平。黑龙江地区粳稻价格保持低位,市场余粮数量高于往年,以市场化收购的长粒粳稻为例,随着政策性粳稻拍卖常态化和消费淡季来临,市场对新稻需求减弱,购销进度缓慢,贸易商、农户集中抛售导致局地长粒粳稻价格跌至近几年新低水平。因上半年东北地区低价稻谷南下数量增多,相比江苏粳稻仍具有价格优势,部分有库存稻谷的加工企业依靠低价库存粮源来保住开工率和市场占有率,没有库存的加工企业开机率较低甚至停机。7月底,江苏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2920元/吨,普通粳米出厂价3920元/吨,月环比均持平。在市场需求低迷和低价东北稻谷的双重压力下,江苏普通稻谷上涨乏力。受供需偏紧影响,质优的南粳系列稻谷价格运行表现出较强韧性,波动幅度小于常规粳稻,目前质优粮源更为稀缺。因而在供给面偏紧支撑下,优质品种南粳系列与普通稻谷的走势或进一步分化。</p><p><br></p><p>2. 新麦供应充足,农户和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高,下游饲用及食用需求下降,预计小麦价格或将持续高位震荡运行。</p><p><br></p><p>供给方面,2021年,我国夏收小麦播种面积增加300多万亩,达到3.44亿亩;夏收小麦单产又创新高,达到390.9公斤/亩,较上年增长1.1%;夏收小麦产量13434万吨,比2020年增加258.9万吨,增长2.0%。为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中央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国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小麦品质继续优化,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河南、安徽、河北等多个主产省优质专用小麦单种单收呈现规模发展,大大提高了有效供给;小麦全产业链减损更加高效,确保麦区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多数主产区机收损耗比往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1.6万公顷,同比增加23.6万公顷,增幅1.0%;单位面积产量为5.804吨/公顷,同比增加0.062吨/公顷,增幅1.1%;总产量为13707万吨,同比增加282万吨,增幅2.1%。进口方面,预计我国小麦进口量仍将高位运行,进口来源国和进口小麦品种将更趋多元化。预计2021/22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00万吨,同比减少243万吨。预计2021/22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为14507万吨,同比增加39.5万吨。</p><p><br></p><p>需求方面,2021/22年度我国小麦需求整体仍处高位。主要表现为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用消费居于高位。一是预计我国小麦制粉消费量将继续恢复。新年度我国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同时玉米淀粉价格高位运行,加工企业在制粉过程中添加淀粉的情况有所减少。二是小麦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居于高位。玉米供应偏紧和价格高企继续支撑饲料小麦添加,但随着稻谷去库存力度加大,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供应充足,新年度饲料企业使用小麦的数量可能有所减少。预计2021/2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55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73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92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7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为36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工业消费为11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p><p><br></p><p>7月底,河北石家庄新小麦进厂价2540元/吨,衡水2540元/吨;山东济南2530元/吨;河南郑州2520元/吨;江苏徐州2540元/吨;安徽宿州2510元/吨,月环比均回落10~40元/吨。本月普通小麦价格偏弱运行。供给方面,新季夏收小麦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供给充裕。目前各地基层粮点仓容较满,大部分面粉企业及饲料企业库存水平较高,加之中央及地方各级储备小麦库存充足,国内小麦供应有保障。需求方面,各地学校仍处暑期,面粉正值传统消费淡季,部分面粉企业下调开机率,采购小麦积极性有所减弱;饲料企业因下游生猪养殖利润压缩,销售速度偏慢,提价补库意愿不强;储备企业轮入小麦基本进入尾声,小麦市场需求疲软,小麦价格下跌影响贸易商和农户的心态,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叠加近期主产区阴雨天气使小麦储存难度加大,部分库存质量不佳小麦的贸易商对市场前景并不乐观,集中出货,麦价持续承压。</p><p><br></p><p>3. 新季玉米产量预增,进口替代品连续投放,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不强,预计国内玉米价格或将延续下跌走势。</p><p><br></p><p>供给方面,7月,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大部春玉米处于拔节至吐丝期,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北部降水量普遍有25~100毫米,有效增加了土壤水分,农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总体利于玉米生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2455万亩,增幅4.0%;与上月预测持平。2021年玉米播种面积增长,一是政策支持。2021年3月初,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稳产增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全年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着力稳口粮、增玉米、稳大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力争玉米增加1000万亩以上。二是农民种植意愿较强。2020年考虑种植补贴后黑龙江地区玉米大豆种植收益相差不大,但玉米单产高,加之2021年已经明确大豆和玉米种植补贴差值缩小,农民预计2021年种植玉米收益将高于大豆,因此种植玉米积极性较高。7月中下旬河南北部出现较强降雨,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截至7月29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成灾面积527.3千公顷,绝收面积198.2千公顷。此次受灾预计将会造成河南玉米减产,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利于土壤增墒和农业蓄水储水,按照以往经验,没有受灾的地区预期玉米增产。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7350吨,同比增加1283万吨,增幅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8月份预计,2021/22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为2000万吨,同比减少800万吨,减幅28.6%;与上月预测持平,因高粱、大麦等替代物进口预计继续增加。年度玉米新增供应量29350万吨,同比增加483万吨,增幅1.7%。</p><p><br></p><p>需求方面,8月份预计,2021/22年度玉米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8800万吨,同比增加800万吨,增幅4.4%;与上月预测持平。国内生猪养殖已经出现亏损,预计亏损局面或将持续,抑制国内生猪补栏积极性,也将会减少“养大猪”,整体饲料需求预计增幅放缓。同时考虑新年度高粱、大麦进口量预计均将增长至1000万吨以上的水平,国产稻谷和小麦也将持续进入饲料领域,对玉米饲料用粮仍有明显替代作用。8月份预计,2021/22年度玉米工业消费7800万吨,同比持平,与上月预测持平。主要由于玉米价格保持高位,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下游产品需求受到明显抑制,淀粉出口数量同比降幅超过80%,也不利于支撑开工。新年度玉米深加工产能预计为1.29亿吨,同比增长200万吨。同时国内氨基酸等饲用加工产品需求有所增加,对玉米用量形成支持。8月份预计,2021/22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8613万吨,同比增加811万吨,增幅2.9%;与上月预测持平。2021/22年度玉米市场供需结余736万吨,同比减少328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p><p><br></p><p>7月份,国内玉米价格延续下跌走势。7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国标三等新季玉米收购价2540~2560元/吨,通辽2560~2580元/吨,辽宁铁岭2600~2620元/吨,月环比下跌50~100元/吨,同比上涨300~400元/吨;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收购价2780~280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2800~2820元/吨,月环比下降40~80元/吨,同比上涨200~30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贸易主体手中仍存有一定数量的玉米未出售,但受各种替代谷物弥补,下游需求较差,当前玉米市场供大于求。二是玉米期货价格连续下跌,导致存粮信心不足。7月30日,DCE玉米主力合约期价报收2573元/吨,月环比下跌40元/吨,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跌,较年初高点累计下跌超过300元/吨。三是市场预期普遍偏空,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不强,且深加工企业7月份大范围停机检修,采购需求也有所下降。四是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猪周期下行趋势明显,下游饲料企业对高价玉米承接能力下降。五是进口玉米及替代谷物持续大量到货,进口量创新高,且进口玉米连续投放,对市场预期存在持续利空作用。短期市场青黄不接,华北新玉米上市前价格或将有所反弹,8月下旬新季玉米将由南至北陆续开始上市,价格或将重回下跌走势。</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br></p><p>1.新季国内大豆产量预减,进口成本增加,但下游需求不振,预计大豆价格继续高位震荡运行。</p><p><br></p><p>供给方面,7月底,东北地区大部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华北、黄淮等地大部处于第三真叶至分枝期。7月16日以来,河南郑州、新乡等地遭遇大暴雨,全省大豆受灾面积超过50万亩,不利于大豆生产。河南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周口、商丘、濮阳等地,郑州、鹤壁、新乡等三市总产量不足10万吨,对整体产量影响有限。7月份东北大豆产区天气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土壤商情较好,总体利于大豆开花结荚,产量增幅可以抵消河南受灾的影响,预计全国大豆产量为1840万吨,与上月预估一致,同比减少6.1%。7月下旬黑龙江地方储备大豆竞价销售,两次拍卖共成交8万吨,有效增加市场供应,加上进口非转大豆持续到港,国内食用大豆市场供应充足。进口方面,6月份我国进口大豆1072万吨,高于5月份的961万吨,但低于上年同期的1116万吨。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7475万吨,同比增加570万吨。国内生猪价格大幅回落,养殖开始亏损,饲料企业开始下调豆粕添加比例,豆粕消费需求较为疲软,加上进口大豆压榨持续亏损,国内油脂加工企业采购谨慎,进口大豆装船缓慢,预计7月份进口大豆到港约980万吨,8-9月份大豆进口量将大幅减少,预计2020/21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800万吨,略低于上年度的9853万吨。</p><p><br></p><p>需求方面,7月份国内生猪价格有所反弹,但养殖依然亏损,饲料企业下调豆粕添加比例,不利于带动豆粕消费,整体需求较为疲软,前期豆粕消费需求较好,年度间仍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豆粕饲用消费748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和7.2%。下年度生猪存栏预计持续增加,禽料养殖也将有所恢复,但由于养殖利润预期较低,豆粕消费增幅将下降。预测2021/22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204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184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10200万吨。预计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10150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增幅3.0%,其中包含160万吨国产大豆及999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738万吨,同比增加45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61万吨。</p><p><br></p><p>7月末,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600~5640元/吨,整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上调20~60元/吨;油用大豆价格4720~4760元/吨,保持稳定。进口大豆成本上涨,给国产大豆价格带来支撑,但进口非转大豆替代较多,加上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投放,市场供应量增加,使国产大豆价格承压,预计短期大豆价格继续高位震荡运行。</p><p><br></p><p>2.新季棉花实播面积下降,储备棉成交火爆,下游棉纺需求持续稳步增长,预计未来棉价维持上涨态势。</p><p><br></p><p>供给方面,7月,棉花生长发育进入花铃期,全国棉区综合气象条件较适宜,好于近五年平均水平。病虫害方面,调查显示,全国95.1%的受访农户反映病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 0.1个百分点;95.3%的农户反映虫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新疆99.9%的受访农户反映病害轻度发生,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95.2%的农户反映虫害轻度发生,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22年度,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246.3万亩,同比下降7%,其中新疆3476.2万亩,同比下降1.6%,内地770.1万亩,同比下降25.6%。预计2021/22年度国内棉花预计产量573万吨,同比下降3.7%。预计截至8月6日,全国累计交售籽棉折皮棉595.0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累计加工皮棉595.0万吨,同比增加11.4万吨;累计销售皮棉592.5万吨,同比增加44.1万吨。</p><p><br></p><p>棉花进口同比大幅增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进口棉花17.2万吨,同比增147.4%。1-6月累计进口棉花164.7万吨,同比增75.3%。考虑到70万吨棉花滑准税配额已发放至纺织企业、内外棉价差依然较大,预计新季棉花进口280万吨。此外,进口棉花替代性产品棉纱113.3万吨,增长31.0%。</p><p><br></p><p>需求方面,国内经济稳健运行带动下游棉纺需求持续稳步增长,企业开工率保持高位,棉纺产业依然处于淡季不淡的阶段,纺织厂由于高利润的存在,对棉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竞买积极。截至6月末,我国纺纱产量249.5万吨,较上月增加15万吨,增幅6.4%。</p><p><br></p><p>国内外棉价持续上行,8月9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7509元/吨,较上月上涨1517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7307元/吨,较上月上涨1335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16290元/吨,较上月上涨599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90.69美分/磅,较上月上涨3.93美分/磅;内外棉价差1219元/吨,环比扩大918元/吨。在全球纺服市场恢复背景下,国内下游需求良好,淡季不淡,紧接着将迎来“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市场对国内主产区产量下降的担忧以及新棉抢购的预期将对棉价上涨有持续支撑。</p><p><br></p><p>3.食糖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进口及库存双高,供给依旧宽松,预计国内糖价或将震荡上涨。</p><p><br></p><p>供给方面,7月下旬受台风“查帕卡”影响,两广蔗区降雨增加,前期高温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但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导致局部低洼甘蔗倒伏,同时月底再现高温天气,致使局部地区旱情反复,对甘蔗茎伸长不利。总体看,全国糖料长势基本正常。鉴于当前甜菜种植效益远不及玉米,预计新季甜菜种植面积会显著下降,甜菜糖减产不可避免。据农业农村部预测,甜菜种植面积可能缩小三成,甜菜糖产量预计由154万吨下降到114万吨。甘蔗种植面积稳中略增,预计新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31万吨,将较上年度下降30-40万吨。</p><p><br></p><p>食糖进口量环比大增。据海关数据显示,6月,进口食糖42万吨,环比大增。1-6月,进口累计达202.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3.3%。由于6月外糖进口加速,预计2020/21年度进口总量很可能达到480万吨以上。</p><p><br></p><p>需求方面,暑期到来,传统食糖消费旺季促进下游销售加快,但仍不及预期。6月份国产糖销量为93.95万吨,同比增加15.43万吨,继续高于五年平均水平。截至6月底,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683.21万吨,累计销糖率64.05%,低于上年同期。</p><p><br></p><p>7月上旬食糖现货价格一路走低,中旬价格开始企稳,下旬价格走升。月初广西南华集团南宁糖现货报价5595元/吨,月末报价5650元/吨,上涨55元/吨;云南昆明糖月初报价5450元/吨,月末报价5525元/吨,上涨75元/吨;山东日照地区加工糖月初报价5725元/吨,月末报价5710元/吨,下跌15元/吨。国内食糖产量增幅有限,但由于前期外糖进口量较大,国内工业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国内食糖供需依旧宽松,随着季节性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预计国内糖价或将震荡上涨。</p><p><br></p><p>4.生猪产能提前实现恢复目标,短期市场供给有所下降,下游猪肉消费有所回暖,预计猪价或将出现季节性反弹。</p><p><br></p><p>供给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受到生猪价格下降影响,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5%,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增长。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幅0.8%,增幅连续5个月收窄。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分别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1.6%、100.2%,提前半年实现恢复目标。当前市场供需处于宽平衡状态,养殖结构趋于优化,母猪淘汰速度有所加快,养殖场补栏积极性下降,二元母猪价格高位回落。规模场多以自留二元母猪替代低产母猪为主,三元母猪存栏占比降至四成以内,行业进入节本增效新阶段。疫病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7月29日,全国有1.5万家养殖场户受灾,倒塌损毁的圈舍427.6万平方米,死亡生猪24.8万头。汛情期间,有些受灾地方出现的死亡畜禽比较多,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重复发生,疫情传播风险加大。</p><p><br></p><p>猪肉进口持续减少。据海关统计,6月,我国进口生猪产品74万吨,环比减少6.21%,同比减少17.1%。其中,猪肉及猪杂碎进口45.01万吨,环比减少4.26%,同比减少16.1%;猪肉进口34.44万吨,环比减少5.9%,同比减少13.7%。l-6月,累计进口生猪产品295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猪肉进口230万吨,同比增长8.5%。</p><p><br></p><p>需求方面,进入8月,学校开学临近,食堂陆续恢复采购,对消费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当前屠宰企业冻品库存依旧偏多,一定程度上抑制鲜品需求量提升空间。预计四季度节日效应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但增长有限。</p><p><br></p><p>7月国内猪价窄幅调整为主。据wind数据,截至8月初,全国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为15.73元/公斤,环比下跌4.38%,同比下跌58.14%。二季度仔猪供给量大幅增加,价格自高位迅速回落,外三元仔猪均价为30.74元/公斤,环比下跌0.5%,同比下跌74.5%。</p><p><br></p><p>猪价环比上涨,行业养殖亏损程度有所减轻。7月末,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89,连续三周以上处于5:1-6:1之间,回升至《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设定的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育肥猪饲料均价为3.42元/公斤,较上月小幅下跌0.58%。据测算,外购仔猪养殖出栏成本较上月上涨0.08%,高达26.88元/公斤,头均亏损1326.3元。自繁自养养殖出栏成本较上月上涨0.13%达到17.41元/公斤,头均亏损237.33元。</p><p><br></p><p>综上,短期来看,近期大猪出栏占比减少带动生猪整体出栏体重有所下降,生猪阶段性供应下滑。立秋后终端猪肉消费趋增,猪价存在阶段性回暖需求,加之冻猪肉收储对市场信心提振作用显现,猪价或将出现季节性反弹。长期来看,生猪生产快速恢复,产能仍处惯性释放阶段,但肥猪出栏量高增长及前期冻品库存过高导致市场供应压力不减,预计2022年生猪价格下跌风险较高。</p><p><br></p><section><section><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Fzea9tSn_BLVA.jpg" alt="640.webp (10).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NOuInQs3_U85y.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wqWwfMYq_OuFG.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aJSQM5Ps_2juk.jpg"></p><p><br></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