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p><img src="http://nongdan.pzhkj.cn/uploads/content/guest/686396857c-111.jpg"></p><p>本期要点</p><p><br></p><p>政策要闻方面,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努力做大担保业务规模,根据合作担保机构支农业务规模降低或减免担保费用。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在贷款清收处置等方面提供协助。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联合发文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农业农村部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指出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产业链信贷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为全产业链上的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农业农村部、农业银行要求加强金融支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级农业银行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通过第三方增信方式提升承贷主体融资能力。</p><p><br></p><p>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方面,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7%,经济回稳向好。CPI环比降幅扩大,同比涨幅回落。PPI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回落。金融市场方面,广义货币增长8.6%,狭义货币增长5.5%。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较上月整体上行。截至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p><p><br></p><p>农产品方面,国内新季早籼稻预增上市,终端需求持续疲软,加工企业开机率维持低位,预计国内稻谷市场仍处于弱势。新麦上市后,农户和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高,市场供应量增加,饲用消费处于较高水平,加上短期内储备企业补库需求强劲,预计小麦价格高位震荡运行。新季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陆续到港,市场看涨预期减弱,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偏弱震荡。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但夏季需求疲弱,在国储库继续收购和新季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支撑下,预计短期国内大豆价格或以高位震荡为主。新季棉花实播面积下降,企业补库需求减弱,淡季特征略显,国内棉花供需基本平衡,预计棉价将仍以稳为主。糖市进入纯销售阶段,进口成本上升,食糖处于传统消费旺季,预计国内糖价或呈现持续反弹态势。生猪生产基本恢复正常年份水平,猪肉市场供给充足,下游消费恢复不及预期,预计猪价或将在短期反弹后呈现弱势震荡走势。</p><p><br></p><p>一、政策要闻</p><p><br></p><p>(一)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银发〔2021〕171号)。《意见》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以小额信用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贷款、保险产品等十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坚持政策性定位,努力做大担保业务规模,根据合作担保机构支农业务规模降低或减免担保费用。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绩效评价,提高放大倍数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评价结果与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规模挂钩。推动地方政府在贷款清收处置等方面提供协助。</p><p><br></p><p>(二)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6月29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财金〔2021〕49号)。通知指出,通过扩大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进一步增强农业保险产品吸引力,助力健全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特点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定种粮农民收益,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中,完全成本保险为保险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为保险金额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保险保障对象为全体农户,包括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地区为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p><p><br></p><p>(三)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5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意见指出,要通过农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典型县域和省级高价值重点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产业链信贷服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平台,运用农业全产业链政务信息,开展专项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银税互动”工作。支持开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龙头企业为全产业链上的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和增信服务。</p><p><br></p><p>(四)农业农村部、农业银行印发意见,加强金融支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领域信贷支持、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升级版,5月2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农办产〔2021〕4号)。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银行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范围内各类经营主体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优先保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信贷需求。通知指出,要探索多样化担保方式。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范围内乡村休闲旅游相关各类主体可采用设施抵押、地上附着物抵押、股权、经营权、订单质押、保证担保等方式贷款。确权颁证、抵押登记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按规定办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集体资产股份质押融资模式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鼓励各级农业银行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发挥融资担保基金、产业基金作用,通过第三方增信方式提升承贷主体融资能力。</p><p><br></p><p>二、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p><p><br></p><p>(一)宏观经济</p><p><br></p><p>1.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7%,经济回稳向好。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产需求继续回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快速成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市场主体预期向好。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p><p><br></p><p>2.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恢复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13.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8.1%;进口同比增长25.9%。</p><p><br></p><p>3.CPI环比降幅扩大,同比涨幅回落。6月,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从环比看,CPI下降0.4%,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2%。食品中,猪肉(13.6%)、鲜菜(2.3%)和鲜果(4.5%)等价格下降;淡水鱼(2.4%)价格上涨。非食品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和2.3%,飞机票、宾馆住宿、旅游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均下降,降幅在1.3%-9.2%之间。从同比看,CPI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7%。食品中,猪肉(36.5%)价格下降,淡水鱼(33.5%)、鸡蛋(21.7%)、食用植物油(9.5%)等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1.7%。</p><p><br></p><p>4.PPI环比同比均上涨。6月,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市场供求关系趋于改善,工业品价格涨势有所趋缓。从环比看,PPI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从同比看,PPI上涨8.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主要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涨幅回落较大。</p><p><br></p><p>(二)金融市场</p><p><br></p><p>1.货币金融情况。货币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保持稳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7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1个百分点;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预期。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008万亿元;202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7.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3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3.12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贷款新增较多。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同比多增3086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较为旺盛,已连续多月同比多增。</p><p><br></p><p>2.市场利率情况。货币市场利率方面,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3%,较上月上行4BP;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17%,较上月上行10BP。3月存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2.69%,较上月上行4BP。债券市场利率方面,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45%,较上月上行4BP;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08%,较上月上行2BP。信贷市场利率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5年期品种分别报3.85%、4.65%,与上月持平。民间借贷利率方面,6月末,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13.48%,较上月下行89BP。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为8.68%,农村互助会互助金费率为15.50%,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为15.77%。</p><p><br></p><p>3.小贷行业情况。截至202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比上季度减少277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一季度减少212亿元。</p><p><br></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Tm95HnJh_HVhy.jpg"></p><section><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B2vXtAJh_mK8I.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OCLIURU9_89yM.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JVffRsOC_5FtQ.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6RuCVIRm_wpkH.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vrmHMOwz_f3WT.jpg"></p><p><br></p></section><p>三、大宗农产品供需情况</p><p><br></p><p>(一)主要粮食</p><p><br></p><p>1. 国内新季早籼稻预增上市,终端需求持续疲软,加工企业开机率维持低位,预计国内稻谷市场仍处于弱势。</p><p><br></p><p>供给方面。6月底,江南、华南早稻大部处于抽穗至乳熟期。全国早稻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16%、84%,一类苗较上周减少4个百分点,二类苗增加4个百分点。各销区地方储备库积极到产区采购2021年产新早稻,基于上市前期销区储备库的早稻采购价格,预计今年产区早稻上市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从地方储备对新产早稻的采购意向和成交价格看,市场预期对新产早籼稻的价格看好。2021年国家继续提高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释放了中央保口粮安全的决心,有利于提振农户种粮信心;各级政府仍会把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扩面增产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21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20万公顷,同比增加12.4万公顷,增幅为0.41%;单位面积产量7.119吨/公顷,同比增加0.075吨/公顷,增幅1.06%;产量2.15亿吨,同比增加313.5万吨,增幅1.48%。病虫害方面,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测,2021年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2亿亩次,虫害发生面积6.3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2.9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中等至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偏轻发生。</p><p><br></p><p>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人均主食消费量保持下降趋势,考虑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稻谷食用消费量略减;2021/2022年度国家将继续加大稻谷去库存力度,部分不宜存放的稻谷进入饲料消费领域,饲用年度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7月预计,2021/22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2093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98万吨,减幅1.4%。其中全国食用消费为158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减幅0.32%;饲料消费及损耗为33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1.5%;工业消费17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00万吨,减幅15%。2021/22年度进口稻谷5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综上,预计2021/22年度全国稻谷供需结余666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62.3万吨。</p><p><br></p><p>价格情况及预测::6月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继续下行。6月底,湖南普通中晚籼稻主流报价2680~2720元/吨,月环比下降40元/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660~2700元/吨,月环比下降6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报价2760~2780元/吨,月环比下降20元/吨。一是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企业开工率依旧维持低位水平,部分甚至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采取降价走量方式加快库存消化、确保市场份额。二是市场供需宽松。企业原粮库存较高仍是当前稻价回落的主因。三是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挤占了传统市场份额,且以打价格战为营销手段,资本补贴下游销售价格,把大米作为引流产品,压低部分零售价,甚至低于企业大米出厂价。稻谷市场供需基本面不变,预计短期内中晚籼稻价格还将趋弱运行。粳稻方面,黑龙江圆粒粳稻主流报价2550~2650元/吨,月环比持平;长粒粳稻主流报价2650~2850元/吨,月环比持平。6月底,安徽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2700元/吨,月环比持平;普通粳米出厂价3780元/吨,月环比下降20元/吨。江苏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2920元/吨,普通粳米出厂价3920元/吨,月环比上涨20元/吨。6月份,苏皖稻米市场止跌趋稳。一方面近期正值小麦上市收购期,稻谷出库数量减少,流通中粮源价格止跌趋稳。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中,江苏2019年产政策性稻谷成交率保持高位,且溢价较高。后期基层流通粮源偏紧情况下,预计晚粳稻价格将逐渐止跌回升。</p><p><br></p><p>2.新麦上市后,农户和贸易商出货积极性提高,市场供应量增加,饲用消费处于较高水平,加上短期内储备企业补库需求强劲,预计小麦价格高位震荡运行。</p><p><br></p><p>供给方面,6月底,新疆和甘肃冬小麦处于乳熟成熟期,部分开始收获;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冬小麦已收获完毕。2021年我国小麦面积扭转连续4年下滑势头,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夏收小麦面积增加300多万亩,达到3.35亿亩;夏粮单产又创新高,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小麦品质继续优化,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河南、安徽、河北等多个主产省优质专用小麦单种单收呈现规模发展,大大提高了有效供给;小麦全产业链减损更加高效,确保麦区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多数主产区机收损耗比往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66.5万公顷,同比增加28.5万公顷,增幅1.2%;单位面积产量为5.764吨/公顷,同比增加0.022吨/公顷,增幅0.4%;总产量为13640万吨,同比增加215万吨,增幅1.6%。进口方面,预计我国小麦进口量仍将高位运行,进口来源和进口品种将更趋于多元化。预计2021/22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00万吨,同比减少243万吨。预计2021/22年度全国小麦新增供应量为14440万吨,同比减少27.5万吨。</p><p><br></p><p>需求方面,2021/22年度我国小麦需求整体仍处高位。主要表现为食用消费相对稳定,饲用消费居于高位。一是预计我国小麦制粉消费量将继续恢复。我国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同时玉米淀粉价格高位运行,加工企业在制粉过程中添加淀粉的情况有所减少。二是小麦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居于高位。玉米供应偏紧和价格高企支撑小麦用于饲料,但随着稻谷去库存力度加大,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供应充足,新年度饲料企业使用小麦的数量可能有所减少。预计2021/22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455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73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92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7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为36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00万吨;工业消费为110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p><p><br></p><p>价格情况及预测:截至6月底,新季小麦收获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受玉米小麦价差高位运行,部分产区小麦质量受损等因素影响,新小麦上市初期,市场看涨预期强烈,小麦价格高开高走。随后小麦大量上市,市场恐高心理增强,价格趋稳。截至6月底,河北石家庄新小麦进厂价(国标二等,下同)2580元/吨,衡水2560元/吨,邯郸2570元/吨;山东济南2570元/吨,德州2570/吨,菏泽2570元/吨;河南新乡2560元/吨,郑州2550元/吨,周口2540元/吨;江苏徐州2550元/吨;安徽宿州2540元/吨,较上市初期均上涨20~100元/吨,较去年同期均上涨180~250元/吨。近期小麦价格已逐步趋稳,后期来看,一是山东、河北部分地区雨后麦上市,影响小麦收购价格;二是小麦价格已经历半个月左右的上升,部分售粮主体为降低风险,及时回笼资金,面粉企业到车数量增加,提价收购小麦意愿不强;三是用粮企业已经建立一定库存小麦,在当前新麦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增加时,企业以按需采购为主,囤货意愿不强。预计麦价将稳中震荡运行。</p><p><br></p><p>3.新季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陆续到港,市场看涨预期减弱,预计国内玉米价格偏弱震荡。</p><p><br></p><p>供给方面,6月,黑龙江大部积温比常年同期略偏少,部分地区作物生育期略有延迟。华北、黄淮和西北地区大部周内以晴好天气为主,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对夏玉米等作物播种出苗有利。6月末,西北、华北、东北大部春玉米处于七叶至拔节期,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夏玉米处于播种出苗至三叶期。全国春玉米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31%、68%,一、二类苗总比例与上周持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163.6万公顷,增幅4.0%;与上月预测持平。2021年玉米播种面积增长在于: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稳产增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全年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着力稳口粮、增玉米、稳大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力争玉米增加1000万亩以上。二是农民种植意愿较强。2020年考虑种植补贴后黑龙江地区玉米大豆种植收益相差不大,但玉米单产高,加之大豆和玉米种植补贴差值缩小,农民普遍预期2021年种植玉米收益将高于大豆,因此种植玉米积极性较高。随着播种面积快速扩大,加之近年玉米单产呈稳步增长趋势,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7350万吨,同比增加1283万吨,增幅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病虫害方面,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测,预计2021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重于常年,接近上年。草地贪夜蛾、三代粘虫、二代草地螟、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玉米螟、大斑病、褐斑病发生普遍,南方锈病存在重发可能;危害盛期北方玉米种植区大部在7月下旬至8月底,南方玉米种植区可持续到10月底。进口方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21/22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为2000万吨,同比减少800万吨,减幅28.6%;与上月预测持平,因高粱、大麦等替代物进口预计继续增加。年度玉米新增供应量29350万吨,同比增加483万吨,增幅1.7%。</p><p><br></p><p>需求方面,6月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到货,国内小麦、稻谷持续替代,对国产玉米需求下降。进口玉米持续投放,受需求减少及物流等因素影响,成交率下滑明显。根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5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79万吨,环比增长5.3%,同比增长26.7%,环比增速明显下降。当前生猪价格大幅走低,生猪养殖已经开始亏损,预计后期饲料粮消费增速将继续放缓。监测显示,6月份玉米淀粉行业平均开机率63%,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酒精行业平均开机率42%,环比提高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受原料替代等多因素影响,玉米酒精行业开工率下滑。7月份预计,2021/22年度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28613万吨,同比增加811万吨,增幅2.9%;比上月预测值下调500万吨。综上,预计2021/22年度玉米市场供需结余736万吨,同比减少328万吨;比上月预测增加500万吨。</p><p><br></p><p>价格情况及预测:6月份,国内玉米价格有较大幅度下跌。6月底,黑龙江绥化深加工企业国标三等新季玉米收购价2600~2640元/吨,通辽2660~2700元/吨,辽宁铁岭2620~2660元/吨,月环比下跌80~150元/吨,同比上涨500~600元/吨;山东潍坊深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收购价2800~284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2860~2880元/吨,月环比下降60~100元/吨,同比上涨500~600元/吨。主要原因:一是按照往年经验,6月份主要依靠临储玉米补充市场供应,因此许多东北贸易主体预计6月份玉米价格会上涨,因此手中仍存有一定数量的玉米未出售。但受各种替代谷物弥补,实际缺口并未出现,预期落空。二是玉米期货价格连续下跌,导致存粮信心不足,并且存粮成本随着时间推移继续增加,价格下跌后存粮亏损加大,集中出货踩踏严重。三是市场预期普遍偏空,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不强,并且本地加工企业手中均有一定的玉米库存,完全能够满足短期加工需求,部分企业已经停收。四是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猪周期下行趋势明显,下游饲料企业对高价玉米承接能力下降。短期东北余粮集中出售,导致价格大幅走低,随着出货量逐渐下降,预计玉米价格跌势也将逐渐趋缓,后期以震荡为主。</p><p><br></p><p>(二)重要农产品</p><p><br></p><p>1.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但夏季需求疲弱,在国储库继续收购和新季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支撑下,预计短期国内大豆价格或以高位震荡为主。</p><p><br></p><p>供给方面:6月底,东北地区大豆大部处于第三真叶期,部分进入分枝期;江南处于鼓粒期;河南、安徽和江苏夏大豆处于播种出苗期。由于比较收益不及玉米,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六年来首次下滑,预计全国播种面积920万公顷,同比减少7.3%。东北地区播种以来,降雨充沛,积温回升较快,有利于大豆作物生长,预计单产将好于上年。如果后期没有大的不利天气,预计全国大豆产量为1840万吨,同比减少6.1%。东北农户陈豆余粮不足一成,贸易商手中有部分库存,尽管中储库挂牌收购,但自俄罗斯、贝宁等国进口非转基因大豆集中到港,国内市场供应依然充足。进口方面,5月份我国进口大豆961万吨,高于4月份的745万吨和上年同期的938万吨。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6403万吨,同比增长615万吨,国内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饲料消费需求强劲带动大豆进口增加。3月份以来,巴西大豆装船进度加快,4月下旬陆续到达国内港口,预计5月份到港量将增加至1000万吨以上,主要以巴西大豆为主,6-7月份大豆到港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短期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充足。</p><p><br></p><p>需求方面:近期生猪养殖亏损严重,养殖场户集中出栏,大型养殖场暂停新建项目上马,尽管猪周期将使得存栏持续增加,但出栏体重预期下滑、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加上饲料蛋白添加比例下调都将减弱存栏增加对饲料蛋白需求的提振,预计下年度我国豆粕消费需求增幅将回落。预计2020/21年度我国豆粕饲用消费748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和7.2%,预计2021/22年度消费增幅降至3.2%。预测2021/22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2040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184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10200万吨。预计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10150万吨,同比增加300万吨,增幅3.0%,其中包含160万吨国产大豆及9990万吨进口大豆;预计大豆食用及工业消费量1738万吨,同比增加45万吨,年度大豆供需结余61万吨。</p><p><br></p><p>国内外价格情况:6月30日,黑龙江地区食用大豆价格5580~562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140元/吨;油用大豆价格4700~4720元/吨,环比下跌100~100元/吨。尽管中储粮入市收购,但由于南方企业积极采购俄罗斯、贝宁等国大豆,对东北大豆需求减少,缺少外运需求,东北大豆供应较为充裕,市场价格预计震荡调整。</p><p><br></p><p>2.新季棉花实播面积下降,企业补库需求减弱,淡季特征略显,国内棉花供需基本平衡,预计棉价将仍以稳为主。</p><p><br></p><p>供给方面,6月,新疆棉花大部处于现蕾至开花期,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大部处于第五真叶至现蕾期。全国棉区综合气象条件较适宜,但新疆6月中下旬部分棉区气温偏低导致棉花发育速度减缓,长江流域部分棉区强降水导致低洼棉田出现渍涝灾害,后期需继续关注棉花单产受到的实际影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21/22年度,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246.3万亩,同比下降7%,其中新疆3476.2万亩,同比下降1.6%,内地770.1万亩,同比下降25.6%。5月底全国棉花工业库存86.24万吨,环比小幅上位于近五年的次高位。棉花进口环比下降同比仍增。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5月,我国进口棉花17.3万吨,环比减24.8%,同比增147.4%。l-5月累计,进口棉花137.5万吨,同比增70.1%。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7月2日,全国累计销售皮棉589.6万吨,同比增67.7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增96.3万吨,加上137.5万吨的进口棉,国内棉花供应充裕。</p><p><br></p><p>需求方面,国内经济稳健运行带动纺织品服装需求持续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累计,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25.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增39.1%。</p><p><br></p><p>国内外价格情况:多项保供稳价政策陆续出台,引导棉花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国内棉价上涨幅度收窄,6月份,国内3128B级棉花月均价每吨15979元,环比涨0.1%,涨幅较上月减少2.4个百分点,同比涨33.6%。郑棉期货主力合约(CF109)月结算价每吨15768元,环比跌0.1%,同比涨34.7%。合气候适宜指数为较适宜。国际方面,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印度、英国、德国等多地蔓延,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恢复的担忧。7月份,北半球棉花将陆续进入关键生长期,主产棉区天气变化成为影响国际棉价走势的焦点。叠加美联储货币政策面临调整等因素,全球棉花市场运行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短期国际棉价波动将加剧。由于前期原料价格快速上涨推高纺织生产成本,企业短期购棉意愿降低,纱、布产销率下降,淡季特征略显,加之国内棉花供需基本平衡,预计短期国内棉价仍将以平稳运行为主。</p><p><br></p><p>3.糖市进入纯销售阶段,进口成本上升,食糖处于传统消费旺季,预计国内糖价或呈现持续反弹态势。</p><p><br></p><p>供给方面,7月,甘蔗进入拔节伸长期。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广西以晴雨相间天气为主,降水过程较多,总体气象条件利于甘蔗伸长。随着月初云南最后一家糖厂收榨,2020/21年度我国制糖生产结束。全国累计产糖1067万吨,比上年度同期增加25万吨,增幅2.4%,符合预期。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截至6月底,累计销售食糖68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万吨。由于甜菜种植效益不及玉米,预计今年甜菜种植面积会显著下降,2021/22年度甜菜糖减产不可避免。据农业农村部预测,甜菜种植面积可能缩小三成,降至18.3万公顷,甜菜糖产量预计由154万吨下降到114万吨。甘蔗种植面积稳中略增,预计新季全国食糖总产量将较上年度下降30-40万吨。食糖进口量持续回落。据海关数据显示,5月进口食糖18.04万吨,同比下降38.5%。1-5月进口累计达16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4%。由于上半年进口量较大,配额外进口利润持续较低,乃至亏损,预计下半年进口量将有所回落,市场进口压力减轻。</p><p><br></p><p>需求方面,随着暑期到来,传统食糖消费旺季开启,食糖销售将加快,终端用糖企业采购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加快食糖去库存速度。近期全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将进一步带动饮料消费,预计下游食糖消费将持续恢复。</p><p><br></p><p>国内价格情况:6月,受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普跌、加工糖逐渐上市影响,食糖价格震荡下跌,后期,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含糖食品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市场购销较为活跃,价格企稳回升。6月份,国内食糖均价每吨5479元,环比跌1.0%;同比涨1.0%。我国食糖市场进入纯销售阶段、加工糖厂开工进度慢于预期、食糖进口成本上升,食糖处于传统消费旺季,预计国内糖价保持持续反弹态势。</p><p><br></p><p>4.生猪生产基本恢复正常年份水平,猪肉市场供给充足,下游消费恢复不及预期,预计猪价或将在短期反弹后呈现弱势震荡走势。</p><p><br></p><p>供给方面,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102%;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供求形势持续改善。据发改委监测,6月第4周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为避免养猪场户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发改委牵头开展中央和地方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分两批收储了3.3万吨猪肉,有效遏制住近期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疫病方面,2021年以来,全国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1起,累计扑杀生猪0.22万头,疫情处于点状发生态势,未出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另一方面,近期出现了毒力变弱、病症表现轻、潜伏期长的新毒株,加之基层动物防疫检疫能力不足,制度落实难度大,疫情反弹风险仍然存在。</p><p><br></p><p>猪肉进口环比减少。据海关统计,5月份,我国进口生猪产品47.26万吨,环比减13.7%,同比减6.0%;l-5月累计,进口生猪产品249.52万吨,同比增10.9%。其中,进口猪杂碎53.61万吨,同比减3.9%;进口鲜冷冻猪肉195.91万吨,同比增13.7%,占生猪产品进口总量的78.5%。</p><p><br></p><p>需求方面,当前猪肉市场竞争激烈,屠宰企业销售压力较大。6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2200万头,同比增加了66%。白条贸易商走货一般,屠宰场以逢低备货为主。上半年猪价下跌带动猪肉需求的复苏,但非洲猪瘟加速了我国家庭饮食习惯由猪肉向其他动物蛋白(如鸡肉)的饮食习惯转换,预计四季度节日效应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但增长有限。</p><p><br></p><p>生猪、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6月份,猪肉集贸市场均价每公斤27.01元,环比跌19.0%,同比跌43.6%;生猪均价每公斤15.66元,环比跌21.6%,同比跌50.3%;仔猪均价每公斤55.39元,环比跌25.3%,同比跌42.4%。</p><p><br></p><p>养殖亏损加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猪粮比价为5.22:1,比上月下降1.50个点。全国饲用玉米价格为每公斤3.01元,环比涨1.0%,同比涨34.4%;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每公斤3.63元,环比涨0.8%,同比涨14.9%。养殖亏损加剧,据专家测算,6月份,自繁自育养殖场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约100元,外购仔猪育肥养殖场户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约1000元。</p><p><br></p><p>综上,长期来看,能繁母猪、生猪生产仍均处于恢复增长阶段,加之上半年猪价持续下跌,养殖场户压栏、惜售现象比较突出,未来猪肉供应仍有保障。短期来看,1-2月寒潮导致北方冬季非瘟疫情影响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对应7-8月份的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供应可能阶段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价格上涨,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下半年终端消费会有所增加,随着大猪的阶段出清,预计短期生猪价格小幅震荡上行,但空间有限。</p><p><br></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Zs5R9JVN_TkZI.jpg"></p><section><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RZQvAgRT_cXth.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MssVHPuU_tnFU.jpg"></p><p><img src="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users/194/1944428/202109/fpMFFJxH_ZxWn.jpg"></p><p><br></p><p><br></p><p><br></p><section></section></section> |
---|